在看《六四小渡海》,小小一本書,給包裝成「紅寶書」(毛語錄)一樣。廿五年來,有關六四的書出版過不少,但這一本讀來不費力,因其以詞典方式把內容分類,不同詞彙又以時、地、人、事來細分,每一條不過一、兩頁。與其他關於六四的書相比,此書聊備一格。
進一步的出版一向有獨特視點,這一本也不例外。人物方面,排頭位是司徒華,排第二是吳仲賢。司徒華的一條,先說本來支聯會在六四後提出罷市、罷課,但他認為這種行動作用不大,兼影響香港經濟,最後與商界協調在89年6月7日罷市一天,銀行及公共服務亦照常營業。當天本來有一場大遊行,分港九新界舉行,但由於華叔收到消息,謂有七八十個形跡可疑的精壯男子由深圳到港,被警方發現他們混在旺角騷動中,華叔相信消息,大遊行也取消了。
吳仲賢呢?他是「革命馬克思主義同盟」的組織者,相信托洛斯基主義,六四時他與同事寫文章,分析民運形勢,後成立「新聞界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爭取加入支聯會決策層,但不果。之後他仍然積極參與支聯會會議,企圖影響運動方向。他也建議過製造載有民運信息的氣球,在邊境升空發放。
一場運動,有不同路線的辯論,很正常。後六四的抗爭模式,發展成今時今日的地步,華叔有決定性影響,也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