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女兒是我經驗中最具挑戰性的工作,要在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下隨時扮演母親、朋友、老師、顧問或學生已非易事,再將「爸爸」這個variable加入教育孩子的方程式裏,就更難估計結果。雖然我和丈夫在家裏有不同的工作崗位,但我倆合力揹起教育女兒的責任,沒有簽署任何「教孩子」授權書給對方。就像在一間公司裏有行政總裁和營運總監,他們也會單獨作決策、推進公司業務,兩人缺一不可。
二人的看法很多時都不一樣,要達到共識必須用時間和努力去溝通、辯論。最難答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教導女兒呢?因為沒有一個肯定或安全的答案。像天下間所有父母一樣,我們都希望女兒健康快樂,但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只好盡力輔助她成長。表面上,我和丈夫同意根據她的歲數、性格和社交圈子用有彈性的方式教導女兒。說時容易做時難,尤其當很多決定和方法都沒有對錯之分,有三個因素讓我們很難在教導女兒的方式上達到共識。第一:我們的家庭背景非常不同,我父母較為西化及開放,他父母既傳統又保守。第二:我從小在外國生活,他在香港土生土長。第三:我和妹妹的童年生活都沒有大人嚴厲監控着,他兒時家裏有全職工人看顧他和兄姊。丈夫和我在成長過程中所體驗的管教方式和文化有很大的分別,倘若公司的行政總裁是傳統中國人而營運總監是典型美國人,合作管理公司時有分歧在所難免。
特別記得去年十二月某個星期六上午,我們一家人剛從家裏大廈走出來,空氣有點寒冷。從丈夫和我的裝束便看出我倆連抵寒的尺度也不一樣,我穿了一件薄線衣加牛仔褸,他卻穿了毛衣加大長褸和頸巾。丈夫要求女兒穿上大樓,她不肯穿、說不冷,丈夫就很有耐性解釋原因,再三請女兒穿大褸,卻繼續遭拒絕。我一直在旁觀看,心火漸漸蔓延至頭上冒煙,忍不住在女兒面前對丈夫說:「不要再逼她,好嗎?讓她決定自己冷不冷吧!」丈夫頭轉向我,聲音響亮地回應:「我不能跟女兒說穿衣服嗎?」女兒見勢色不妥,為了息事寧人,趕快穿上大褸。
類似的事情繼續經常發生,但我和丈夫都會作事後檢討。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一致承認這些事件對女兒百害而無一利,女兒為免我倆吵架情願違背自己感受,為了錯誤的理由穿大樓。其實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女兒好,也不是為誰對誰錯而吵架,生氣是因為對方說話的語氣太重或當中的藐視態度。明白這個之後,自己再從穿大褸事件中反省,如果在公司裏正當我很努力地想說服同事A時,同事B走過來插嘴叫我不要勉強同事A,我也會生氣。在穿大褸事件中,我不就是那個同事B嗎?原來我和丈夫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態度是直接影響到教導女兒的成果,因此「教導女兒」竟成了促使我倆改善相處態度和放下執着的動力。(待續)
作者: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