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見光死的非法塗鴉活動,在光天化日下進行會怎樣?最近上環POHO區成為藝術現場,HKwalls發起人Jason和Stan,邀請10多個本地、台灣及外國街頭藝術家,於三天內合法地讓巷裏街角的牆壁變得美麗,配合活動宣言"We need walls. You need art."
我們不可能放棄追求美好,難得可以「胡塗」,且一起漫遊巷弄間尋塗鴉。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陳智良
上環POHO區泛指四方街、太平山街、普慶坊及磅巷一帶,其實更喜歡稱之為太平山街小社區,它自成一角,車房、快餐店、印刷工場、畫廊、工作室、小店相混,店主、職員跟住宅大廈居民同是街坊。街角巷弄無處不是牆,HKwalls發起人Jason和Stan看穿這個小區的迷人處,Jason:「這區本來就藝術氣息濃厚,街坊接受能力較高,相對較易尋找捐牆者。」是那些支持街頭藝術的捐牆者,讓我們認識到本土小社區該有的生活形態和價值。Stan本身亦是藝術家,樂見活動反應正面,「過程中有人投訴的,但畫完後都捐牆給我們,業主未必討厭藝術,但怕公公婆婆投訴麻煩,業主未必夠膽捐牆。香港文化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不敢嘗試,經過這次,今天有人捐出更多牆給我們畫,希望越來越多人參與。」區內建築設計所老闆高仕棠(Kristof Crolla)便舉腳贊成捐牆,「如果畫的是可口可樂、LV標誌,冇人會投訴,但一涉及藝術,便有爭論的空間;我覺得政府應該對廣告燈箱多些規管,而不是塗鴉。」
1.Mark Goss:街頭藝術只是一個易明的詞語,形容一班在牆上塗鴉的人,如此而已。
10多名參與的藝術家全不是塗污之輩,作品多見於餐廳、酒吧、商店及藝廊展出,見盡香港街頭藝術生態之好與壞,透過他們的作品,讓我們相信香港的牆壁,不再只是單色與塗污。這次活動,很多時候兩個藝術家一起創作,讓牆壁更豐富有趣。有份出力的,有來港3年的英國街頭藝術家Mark Goss,他跟Stan共同在荷李活大樓外牆創作,荷李活大樓是首個支持的住宅大廈,更落力幫忙游說其他人捐牆。Mark Goss把我們熟悉的中式獅子門環,以西方筆法重塑,Mark說:「繪畫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但確實佔據了我生活的大部份。每件作品的靈感皆取材自生活環境,香港是一個充滿動感及瘋狂的地方,可以不停看到刺激靈感的東西。」
2.Peter Yuill:這頭鹿,是一個追溯我是誰的象徵。
長着大鬍子叼着煙斗的加拿大人Peter Yuill已居港4年,這次他在藝術場地Little Space的窗戶上畫了一隻亡鹿,希望探溯我是誰的命題。「在我成長的文化裏,有很多民間信仰與傳說,鹿是生活中常見的。我發掘很多遠古神話,單純去相信,當中的世界觀很迷人。」在異鄉重塑故鄉回憶,Peter早已不是當年輕狂的少年,也會怕被拘捕、怕羞家,但也看破塗鴉生命短暫,畫過就是永恒。
3.Mr. Barlo:喜歡在廢墟創作,提醒人們遺忘了的地方有多美。
是次活動唯一一幅在天台創作的作品,由來自意大利南部小鎮的街頭藝術家Mr. Barlo創作。
「香港有很多廢墟。到廢墟繪畫,是一項任務,你付出精神、金錢,還有被捕的危險,提醒人們居住的地方有多美,生活中就是有些事情需要一點勇氣,但都是值得。」從普慶坊球場看上去,要頗細心才能發現,雖然遠看像一隻兔子,但走近看清楚,原來是一隻不存在的幻獸。Mr. Barlo喜歡這種反差的感覺,給予觀賞者一個想像的空間,「用西式繪畫法繪於各種亞洲建築,像香港這幢唐樓,是樂趣,也是一種實驗。當你繪在牆上,你距離人群近了,這是我所重視的。」
4.PARENT'S PARENTS:喜歡畫街的感覺,很實在。
本地八十後四人組天祐、jimjimjimson、Kris和Ysoo,同是念設計學校的舊同學,上班數年覺得生活很沉悶,便一起找點樂事做,團隊才成立兩年。
團隊名稱PARENT'S PARENTS已表明了他們喜歡懷舊風格,成員jimjimjimson說:「我們喜歡祖父、阿公年代的故事,那年代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畫畫時也偏好用那年代的顏色。」他們的創作以動物和字體為主,四個人八隻手互相補足又獨立創作,形成奇趣的畫風。採訪期間親歷一場投訴,他們還未下筆,便有街坊向警察投訴他們古靈精怪,最終在警察斡旋下得到個happy ending,不過大家沒有如電影橋段般不打不相識,倒是香港阿叔的特質是愛講道理、不過發完牢騷後便相安無事,是老式人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