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 - 賀越明

半部《論語》 - 賀越明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半期,龍鍾老態的毛澤東接見外國政要,是新聞紀錄片的常見畫面,地點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的書房,背景可見書架上一疊疊線裝書,不難猜測書房主人成天與古籍為伴,知識淵博,腹笥豐厚。近從書中窺見《毛澤東晚年重讀古文的內幕》,始悟老人家治理黨國,憑藉的正是書架上那些陳舊泛黃的古書古文。
該書口述者朱永嘉先生回憶,一九七一年九月林彪出逃機毀人亡後,毛澤東通過主管文宣的政治局委員姚文元,在上海召集人手,標點、注釋古文並印製大字本送京,朱本人即具體負責此事。前前後後,分批完成的有八十六篇,多達八十萬字,選目可分三大類,一是《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和《晉書》等史著的人物傳記,二是散篇的論說文和記述文,三是古典詩詞。
這些經過標點、注釋的大字本古文呈送中南海,不光是目力不濟的毛澤東要讀,他還把不同的古文批示給不同的人讀。例如,在政治局會議上推薦《謝安傳》等四篇,要總理周恩來讀《史記.汲鄭列傳》和《晉書.桓伊傳》,要夫人江青讀《史記.項羽本紀》,要接班候選人王洪文讀《劉盆子傳》,要姚文元讀《李襲吉傳》,等等。文各有別,但借古人古事警諭、告誡黨內同僚和下屬,用意昭然。
毛澤東的這番用心,未必都能如願。文革初造反起家的王洪文,官至黨中央副主席,但文化程度甚低,全然不知劉盆子為何人,只好回到上海,由朱永嘉輔導講解,而朱又有顧忌,不將文意釋透,僅點到為止。這也難免叫人詫異,既然知道王洪文類似歷史上不學無術的劉盆子,怎麼會選他作接班人,欲將黨國的未來交付這個放牛娃出身的白丁,差點留下歷史的笑柄?
從書中可知,對當年承擔為毛澤東標點、注釋古文的任務,朱永嘉頗感不辱使命,津津樂道間不無自得和欣然,而解讀相關背景也莫不出以權威口吻。有關這段史事的回溯,固然有助於研究毛澤東晚年的思想脈絡,梳理其某些重要決策出爐的歷史依據及原始來源,但那個時期的政壇政局政事,並未在誦讀默記那些古文中變得澄明清明而光明,依舊風雨如磐,雷鳴電閃。
有句千古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據傳出自宋代宰相趙普之口,但《宋史.趙普傳》未見載錄,僅言其「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毛澤東晚年也沉溺於古文,許多問題要從故紙堆尋方略、找答案,承襲古時帝王術,人治色彩濃重,欠缺現代國家管理意識和制度,雖有「半部《論語》」在手,終究未能成功「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