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帶咁好賣多功能用唔用得晒

運動手帶咁好賣
多功能用唔用得晒

馬拉松等運動熱潮,令聲稱可監察心跳率、運動量以至睡眠素質的可攜式智能運動產品殺出血路,代理商指該類運動手帶手錶銷量去年暴增逾倍。有運動及腦神經科學者指,這類產品監測心跳率及運動量頗準確,可作日常運動參考,惟感應器不夠敏感,無法準確判斷睡眠質素。
記者:袁樂婷

智能運動產品品牌POLAR及GARMIN分別擅長監察心跳率及GPS,NIKE、New Balance等運動品牌陸續加入戰團,坊間電器舖都可看到這類運動手帶手錶。

它們都內設感應器,佩戴在手腕或胸前,可監測全身動作,再配合GPS功能,分析佩戴者步數、距離及卡路里消耗等;部份也附心率帶紀錄心跳。與手機應用程式同步及即時上載至網上平台,亦成必備功能。

多款智能運動產品的代理及零售商恆輝數碼銷售及市場總監謝慶立說,港人對健康要求日高,不少人更愛跑馬拉松,會選擇它們作「隨身教練」,令有關產品去年銷量暴增逾倍,單是今年一月銷量已等同去年下半年總和。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該類智能運動產品技術成熟,如計算步距等誤差僅3%,而心跳率就算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受驚時心跳特別快,只有5至10%誤差,故日常應用已足夠。

他說,監察心跳率可推算運動強度,一般人最高心跳率約為220減去年齡,如20歲跑手是每分鐘200下,而運動時心跳率達最高的六成至八成,已是最有效鍛練心肺功能力,超出便令肌肉易疲勞。

他又說,這類手帶等的計算步距等部分功能,其實手機應用程式已可做到。

另外,部分智能運動產品標榜可紀錄睡眠時間及質素,睡覺時佩戴着,感應器可監測肩膊及雙腿的肌肉運動,若睡眠時肌肉仍有輕微跳動,顯示進入淺層睡眠,當跳動停止便進入深層睡眠。

港大腦神經科教授張德輝指,靠監測肌肉運動分辨淺層及深層睡眠理論上可行,但正統睡眠測試應檢測腦電波變化,將所得數據放大百萬倍,才可見到明顯差異,他質疑感應器不夠敏感。

他續指,當人進入俗稱「發夢」的快速眼動睡眠,才獲最佳休息,而此時肌肉會與深層睡眠時一樣放鬆,但眼球會快速郁動,這些郁動感應器便無法識別,「佩戴者見到自己有深層睡眠就以為瞓得唔錯,事實可能冇想像中咁理想」。他又說,部份人熟睡時會夢遊或肌肉間歇抽動,亦會阻礙該類產品準確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