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成立的專責委員會昨召開首次會議,檢討需求主導重建先導計劃。計劃自2011年推展,先後開展八個項目,但消息人士透露,因收購價及建築成本上升,料虧蝕高達30億元。
委員會初步傾向提高申請門檻,以及將申請地盤面積由400平方米擴大至600至1000平方米,令可發展單位增加,即變相出售的單位增加,若遇到樓市暢旺,市建局就可賺更多。
委員會由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組成,包括市建局主席蘇慶和、林濬、蔣麗芸及涂謹申等。委員會昨主要討論需求主導重建項目的未來方向,包括每年設下虧損上限或限量推行,也要考慮財政問題。
為防止再出現啟明街的翻版,若有申請者刻意忽略維修責任,可被扣分或取消資格等。
料已開展項目蝕30億
消息人士指,已經開展的項目估計虧蝕30億元,而部份地盤面積細,實用率只有約6成,為確保計劃可持續,須檢討計劃帶來的財政壓力。
委員會初步傾向將現時申請地盤面積不應少於400平方米,擴大至600至1,000平方米,令實用率最多增加至八成,「地盤傾向大啲,可以發展就多啲,幫補蝕少啲」。
另有意見提出將申請門檻的業權份數由現時67%提高,至於極具爭議的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準則,委員會未有詳細討論,但消息人士承認是政治問題,須再商討,又指不傾向要求政府注資。
不過,近年樓價有升無跌,市建局部份重建項目由預計虧蝕,最後卻賺大錢。「需求主導」重建計劃推行只三年,局方就急於檢討計劃的可持續性。涂謹申批評,未有一個需求主導項目計劃完成,市建局就表示會有虧蝕,是「大喊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