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後更多震撼故事

鏡頭後更多震撼故事

潘達培在北京拍攝《鏗鏘集》六四專輯時,每次行動前都與同事說好,若果在指定時間不見他回來,就立即收拾影帶回港。最終他與國保擦身而過,全身而退。然而鏡頭背後,有更多不能報道的故事。很多受害人怕遭報復而拒訪、九旬老報人撐着助行器、六四傷殘者家徒四壁的景象,他很想舉機拍下來,卻只能用眼睛攝進腦海,「冇得跪地求佢哋,因為之後坐監嗰個唔係你。」
09年初,維權律師浦志強駕車在天安門廣場外兜圈,在車裏接受潘達培訪問。蒲忽然問:「小潘,要不要去天安門廣場?」潘雙眼發亮,「我梗係想,但係唔好意思提,佢提就唔同。」廣場上的公安如常站崗,潘從攝影師接過小型攝錄機,浦自動波對鏡頭解說:「89年6月3號當晚,我在那裏……解放軍從那邊進來……」潘身後傳來執法人員對講機的雜音,時遠時近,「佢哋可能覺得唔妥,又唔肯定我做緊乜。我催眠自己,遊客都係咁啦。」拍攝完畢,他袋帶,攝影師袋機,分頭走,相約在某胡同集合,見沒人跟蹤,才鬆一口氣。

扮遊客混入人群

每位六四死難者墓碑附近,總有一架閉路電視。清明節,難屬帶潘達培拜祭,潘隨後與兩個同事到墓園補拍,離開時被跟蹤。三人散開,混進拜祭中共創始人李大釗的人群中,拍攝李的墓碑,國保只好站在外圍觀察,「佢哋永遠估估吓,唔知你班友做乜。影完一輪嗱嗱臨上的士走。」
肯冒險受訪的人僅佔少數。《人民日報》前社長胡績偉因民運而受查,年屆九旬,卻思路清晰。家人點評潘的訪問「不夠水平」,要他知難而退,「佢話就快冬天,老人家有乜差池,得唔到醫療服務,點擔當得起?」潘也不再糾纏,胡一直有寫書,相信這段歷史不會斷。
潘達培曾拜訪一名國企工人,屠城當晚去了官方政治學習會,返家時中流彈廢了雙腳。他和太太不欲受訪,但肯跟潘聊天,「我們好不容易才熬過來,請你們明白」。每當說到關鍵位,潘就與攝影師對望,「嗰種不快係,佢有話要講,但係俾強權壓抑住,你唔可以攞部機出嚟影。」翌日潘的手機網絡被封,「佢似乎同我講,夠喇喎,好走喇喎。」往機場途中,手機就回復正常。
25年前,潘達培請假上北京,在廣場露宿。他與留守學生的年紀相若,懷着同一個夢。這些年中共就是要記者恐懼,企圖抹去這段歷史,「你喺呢個位置,有呢個空間,就要克服恐懼,做好記錄」。

潘達培拍攝《鏗鏘集》時發現,每位六四死難者墓碑附近,總有一架閉路電視。

【六四25周年專頁】燭光不滅,血仍未冷,民主中華,花果漂零。蘋果請你一同見證:良知,從未貶值! http://6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