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領匯招標出售商場,起初有許多消息指那些商場未必有投資者會落注。雖然截至落筆的這一刻,仍然未開標,但是從過去兩天許多市場傳聞看來,領匯這次「試水溫」的效果應該會不錯。
先旨聲明,「試水溫」的說法,我也是從《蘋果》看到。我對《蘋果》的同事有百分百信心。他們說是「試水溫」,我就信到十足,半點懷疑也沒有。《蘋果》同事的「試水溫」之說,似乎傾向政治方面的考慮;說得白一點,言下之意就是指領匯管理層希望透過招標放售五個商場,看看輿論取態,政府反應,也看看投資者有沒有膽量,去跟反對一切地主業主的社會棟樑周旋。
「試水溫」也有經濟的解讀。要知道投資收租物業都是專業老手,都是看租金回報率。可是物業的租金收入,在不同人的手上,落差可以很大。賺得盡不盡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去將商戶銷售額提升,又是另一回事。
領匯公開招標後,社會棟樑鬼拍後尾枕講出了不方便的真相:「他們怕新業主會加租更多。」換句話說,原來他們心中有數,領匯其實一直是可以賺更多,卻沒有賺到盡。連社會棟樑都知道領匯所收的租金未到市值水平,專業投資者就更加不用說了。所以這次「試水溫」的經濟含意,就是可以透過放售,反映領匯旗下物業的真實價值,而不是單靠現在眾所周知有折讓的租金水平去做指標。
我不知道最終領匯會否出售更多物業,但可以肯定,因為旗下物業有更貼近市場水平的指標,本身已是利好領匯的因素;從昨天收市前的價格,就可知一二。說到底,作為房託基金,領匯要將現金收入分派;假如「試水溫」之說成立,很有可能有個別招標反應異常好的商場,會被回收不售。
畢竟,磚頭市價已經確立,用來做槓桿的支點,去擴大領匯版圖中的優質收租物業,會更化算,也更切合管理層對基金持有人的責任。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