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吳克儉配合反佔中團體「幫港出聲」的一番偉論,討伐之聲至今未絕。吳克儉局長說佔中犯法,被拘控留案底,老師失去飯碗,學生影響前途,恐嚇老師學生,不得參與佔中,否則後果嚴重。
網民馬上想起中學時代的曾德成局長,他在校內派政治傳單,反對殖民統治,被判兩年徒刑。記者找到曾局長回應,他以「何罪之有」來形容當年的行為。
要問的是,當年曾德成派政治傳單,反抗殖民統治,左派反英抗暴,企圖推翻殖民政府,遊行示威,到處擺放土製炸彈,傷及無辜,恐怖暴力,令衝擊百業,影響經濟民生,竟然可以一句「何罪之有」就輕輕帶過。那麼,用和平非暴力公民抗命的手段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不是可以挺起胸膛,更大聲說「何罪之有」嗎?
去年和平佔中運動發起以來,左派輿論、建制政黨、愛字頭組織的文攻武嚇,不但無法阻止佔中,眼見真普選越見渺茫,佔中怒火越燒越烈。口頭宣示、輿論打壓並未收效,接到政治任務後,特區政府首先選擇向中學埋手。
為何中學生和老師會成為首要打擊對象?兩年前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反國教運動開始萌芽,先由學民思潮發動,再有老師家長加入。開始時沒引起很大關注,集會人數後來逐漸增加,但方向未明,特區官員麻木不仁毫無反應,令運動陷入瓶頸無法前進。後來學民思潮同學發起絕食,感動全港,學運前輩家長老師相繼加入,運動掀上高潮,最後迫使當局讓步。
爭取真普選,泛民各自為政,各有盤算,瀕臨瓦解。佔中運動發展到今天,也是走到瓶頸,寸步難移。商討日選出三個普選方案,爭議不絕。學界方案支持度最高,考完中學文憑試開始放暑假,再度活躍的學民思潮成員,積極推動方案,設街站、派傳單,講解公民提名理念。效果如何,言之尚早,但學民的努力,着實感動人心。
千萬不要小看學生運動,也千萬不要小覷學民的能量,反國教的奇蹟,誰說不會在爭取真普選的佔中運動重演?以學生運動起家的中共,深深體會學運的威力。中學生純潔,無利益包袱,站在道德高地,更能打動人心。
對付中學打擊佔中,就成了當局政治任務的重中之重。先由「幫港出聲」打頭陣:「學生佔中,老師負責」,這種遠古年代的「連坐法」,稍懂法律者都嗤之以鼻,繼而笑到無法收聲。而教育局長吳克儉,就像一條應聲蟲,連讀一篇預先寫好的講稿都結結巴巴,附和「幫港出聲」的連篇歪理。
把打擊中學生和老師佔中的任務,交給吳克儉和「幫港出聲」,顯然是所託非人了。作為教育局長,吳克儉本身已經缺乏公信力,用飯碗和前途來恐嚇師生,效果成疑,看專業團體老師學生的反應,可思過半。
至於「幫港出聲」,形象欠佳,手法騎呢,根本就是一個笑話,耗費巨額金錢委託他們來打擊佔中,只會越幫越忙,與倒錢落鹹水海沒有任何分別。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