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志剛鍾樹根看土共水平(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由張志剛鍾樹根看土共水平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繼批評港大的民意調查露底,統計學上的知識不懂裝懂後,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又大發謬論,將港鐵日夜逼爆的情況,歸咎於本港經濟暢旺,就業人口創出新高,並且批評港人指摘擠迫情況由自由行造成,是判斷錯誤。
就業人數增加,頂多只會在上下班時間造成擠迫,還要假定所有增加的就業人口都是跨區工作。但過去三年,港鐵每日平均載客量增加三十萬人次,遠超同期增加的就業人口十多萬,幾乎任何非繁忙時間港鐵都人山人海,張志剛完全違反常識、脫離現實的說法,不單侮辱天天乘搭港鐵的廣大市民智慧,更充份暴露了身為權貴的張志剛活在象牙塔,不知民間疾苦。
最荒謬和悲哀的是,張志剛公然指鹿為馬、混淆是非,在場參加研討會的所謂「有識之士」竟然無人直斥其非,事後主流傳媒亦報道如儀,一點批判性的分析也沒有。一個奴才亦可以享有「皇帝的新衣」之待遇,朝野盡皆視若無睹、噤若寒蟬,香港如今淪落至甚麼境地,也就可想而知了。
與此同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鍾樹根,以狗屁不通的港式英語,在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會議上質詢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大出洋相,頓成笑柄,反客為主成為新聞焦點,亦說明了立法會親共議員的質素低劣,教人慘不忍睹。這樣子的立法會議政水平,如何可以發揮監察政府的作用,亦不問可知。
梁班子的不濟事,以及土共政黨的窩囊廢,說明中共治港人才凋零,一蟹不如一蟹。「一國兩制」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願意尊重歷史、照顧現實,收回香港主權和治權時,決定以「港人治港」確保香港的穩定繁榮,五十年不變,原來的盤算,是假以時日,中共已可培育足夠的治港人才,以所謂「愛國愛港」人士為主體,治理香港。民建聯成立於九十年代初,至今已發展成為全港黨員人數二萬五千餘人的最大政黨;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定後大陸每天可批准一百五十人合法來港定居;而《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原本規定回歸十年後香港可以啟動政改,一切都是配合中共的「木馬屠城」大計,建立充滿中國特色的「港人治港」。
但事與願違,民建聯除了第一代的「四大天王」算是有點本領,叨陪社會精英末座外,本港的土共陣營根本先天不足,無法培育幹練的治港人才,很快便無以為繼,惟有濫竽充數。30年來,民建聯和工聯會表面上是壯大了,但可以出來擔任公職的,大部份都是外來的投機分子,即使是所謂專業人士如大律師、會計師之類,亦盡是二、三流人才,根本難當大任,政治上更絕非可靠。如今張志剛、鍾樹根之流廖化作先鋒,充斥於市,禍港殃民,可說是時勢使然,證明沒有民主的回歸,是最大的歷史錯誤。
2003年七一大遊行,中共成立港澳協調小組,由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親自統領,據悉他訪港時曾親自訓令民建聯要「內強質素,外樹形象」。但言者諄諄,聽者卻無心無力,除了依靠金錢和權勢拿幾個學位粉飾自己充撐場面外,土共始終訓練不出幹練的治港人才。
由是觀之,曹二寶構建的「第二支管治隊伍」論,以及強世功主張充份利用香港的王朝論,都是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的結果,並非無因。但京官來港後,自成系統,擴大規模後,便會滋生既得利益,存在決定意識,一定會想方設法延續下去。對京共來說,由他們扶植上台的土共越弱,他們便越有存在價值,既得利益不但可以千秋萬世延續,還可不斷擴張。明乎此,以梁振英為首的港共政權即使如何窩囊廢,也不會撤換,中聯辦定必力挺,蓋一為神功,二為弟子,此之謂也。這種「一國兩制」下香港獨有互相寄生的惡性循環定必拖垮香港,至死方休。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