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可以嚇退嗎?(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香港學生可以嚇退嗎?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政改諮詢下一步的最大阻力,應會是來自由始至終堅持公民提名的青年學生代表。
不論六月廿二日的全民投票結果如何,不論泛民溫和派提出甚麼更「務實」的新方案,不論特區政府及建制派「施壓」的力度有多大,以學民思潮及學聯為首的青年學生看來都不會輕易退讓或退縮,放棄他們一直堅守的底線和立場。亦正因為學生們展示了這樣的決心,以至迄今還沒有任何一個「異見」團體敢率先與他們直接對話,進一步了解他們堅持的理據甚或游說他們改變立場。
這群年輕學生自覺堅持公民提名是理直氣壯,不單是出於對真普選的追求,更多是因為他們對香港各種現況的失望和對個人以至年輕一代前途的失控。今天中方、建制派以至特區政府官員大力鼓呼的「循序漸進」政改方式,年輕人已不肯再言聽計從,繼續耐心與靜心等候,因為他們沒有相信執政與掌權者的理由。
由董建華、曾蔭權以至梁振英,施政的承諾、理念與成績,一年比一年令人失望,一任比一任每下愈況,中央委任的信任的人選表現如此水平,年輕人對中央挑選的下一任特首又能抱甚麼期望?
也許香港今天的政治困局,與上述三位特首的能力無關,純粹只是政制架構問題使然,因為特首在立法會一票也沒有,令施政舉步維艱,但倘若未來特首仍然未能有足夠的認受性,他與董曾梁三人的遭遇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尤有甚者,過去香港引以為榮的房屋、醫療以及教育制度,今天也正在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
香港的公屋制度不單能令低收入市民能無後顧之憂,且可藏富於民,透過居屋「升呢」,踏上置業階梯,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有些人甚至從此平步青雲。但今天的年輕人已再無這個「上游」機會,反之可能更要永遠依附父母現在居住的公屋或居屋,因為不論如何努力,終能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只屬少數。
香港今天到底是大學學位不足,以致因「失學」而「失望」的年輕人太多,還是每年培訓畢業的大學畢業生(包括教育學院的準老師)太多,以致他們「失業」或大部份都找不到理想工作,又或是薪金與職位多年後也只能原地踏步?這些問題,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更遑論是解救辦法;但年輕人對自己前景與前途的無助與失控,經過回歸後這十多年的累積,其實不滿程度已可以隨時一觸即發。
近年不少企業以致政府都提倡可持續發展,由環保到文化保育,雖然這也是大勢所趨,但以香港的畸形經濟結構(由地產主導、被財團壟斷),空談可持續發展只會惹來既得利益者的自保與相互對抗;加上社會組織、地區勢力以至學者與關注團體的積極介入,以至任何議題都有機會演變成為全民參與,且大力促成本土主義透過文化保育的興起,最後甚至出現群龍無首、各走極端的混亂現象。
環保以至可持續發展運動賦權由下而上,以年輕人為骨幹,運動針對的對象由政府開始(如皇后碼頭事件),逐漸擴大至大財團企業(仇商仇富曾一度此起彼落),然後提升對抗不同形式的「霸權」,最新的矛頭是自由行財大氣粗的內地遊客。年輕人對各種「霸權」爭相掠奪最不滿,因為過去的一代還可以憑藉個人能力與才幹奮發上進,與霸權爭一日長短,或是得到合理的回報;而這種「各得其所」的維穩力量,今天已不復存在,反之「霸權」變本加厲,生活每一環節均難避免。年輕人本是改革社會的動力,但已變成有心無力,他們的失望如何宣洩,最嚴重的情況其實還未出現,因為各方的力量還未有一個反霸權的議題足以把它們全部連繫起來。
這次青年學生堅持的「公民提名」訴求,若能變成全港所有熱愛民主的人的共同訴求,中央政府一定不能隨便輕視,更不可能公開反對。證諸近日吳克儉、黎棟國、曾偉雄以至周融等人針對教師和家長的「溫馨提示」至「嚴厲警告」,他們的終極目標,絕對是廣大的年輕人。不論是政黨或政見團體,中央及特區政府都可以逐個擊破,惟獨是青年學生以至一眾青年人,建制派根本連直接對話的信心也沒有,只能透過家長老師或意見領袖間接影響他們。這種勸喻方式當然於事無補,但在找到出路之前,雙方實在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溝通。
黃之鋒講不講理?學民與學聯諸子有多激進?支持他們的年輕人以至社會人士有多少?……特區政府以至中聯辦都極欲知道答案,但若不解決上述的「失望」與「失控」,香港的年輕人始終會是未來監察與反對政府的最大力量。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