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今日,即1989年5月20日,是北京戒嚴的第一日。儘管北京一度全民「截」兵,百萬市民上街攔截戒嚴部隊,儘管全國各地爆發反戒嚴示威,但最終未能阻止中共血洗長安街、血洗天安門廣場。25年過後,海內外討論「六四」屠城的導火索時,學生的絕食行動時常會被列為其中一項,也時常被標籤為激進行動,甚至被批評為令中共黨內開明派錯失一次推動中國走向民主的機會。
歷史總有相似的一幕。香港圍繞特首普選的公民提名爭議,令泛民分裂成所謂激進派、溫和派。港府政改三人組則一錘定音,宣稱政改第二階段諮詢不會包含公民提名。港府緊跟西環、北京指示,如此排斥民意並不令人意外。遺憾的是,泛民竟有一些政團、明星跟着起舞,把堅持公民提名列為可能讓香港錯失一次普選機會的激進行動,甚至視激進民主派為北京分化泛民、打壓民意提供口實。如此論調,與海內外討論當年北京大學生絕食行動的得失,何其相似?只不知結局是否會走向佔中,出現梁振英早已期望的出動防暴隊和催淚彈鎮壓,甚至由解放軍直接出兵戒嚴、平暴?
香港是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在攸關香港前途及港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政治議題上,難免出現分歧,尋求共識是必要的,也殊為不易。但是,尋求共識不能沒有底線,不能放棄道德底線,不能放棄是非底線。
其一,如果只因北京的反對而去反對公民提名,如此以自己的溫和去迎合中共的激進和強硬,就算達成共識,是否背棄了民主、平等的底線?
當年北京絕食大學生所提出訴求相當卑微,主旨只是要求撤銷《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以免繼續被定性為動亂分子而遭秋後算賬。但是,學生們面對的是鐵石心腸的中共,結局是被血腥鎮壓。
一如有人認為,從策略上來說,當年學生不應該採取絕食的激進行動,如今也有人認為,泛民不應該堅持公民提名的激進要求。問題是,為甚麼要以中共的標準來衡量民眾的要求是否激進,而不是看民眾的要求是否符合平等而普及的普選標準?
其二,無論是八九民運還是今日香港政改,都是在中共高層權鬥的背景下展開。由於中共權鬥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港人還要去迎合他們的要求嗎?
趙紫陽臨下台到天安門廣場看望絕食的大學生,感動了海內外,甚至讓一些人產生絕食行動拖累中共開明派的遺憾。但是,就算絕食學生即時撤出天安門廣場,就可以避免趙紫陽被罷黜嗎?看看其前任胡耀邦被中共元老及左派發動宮廷政變推落馬的過程,就不應再有這樣的幻想。香港政改就算順從中共某些高官的意志,避談公民提名、公民推薦,對香港和中國推進民主、法治又有何益?
其三,堅持公民提名,的確有可能因中共的激烈反對而影響2017年普選進程,但是,港人為此付出代價、為此作出犧牲,與堅守道德底線、堅守是非底線,與維護香港前途、維護下一代人利益相比,難道不值得嗎?
八九學運未能加快中國民主化,更有大批學生、市民被槍殺,讓他們的家人陷入哀痛。但是,如今害怕重提那一幕的不是民眾、不是受害者,而是當權的中共、而是香港的梁振英等變色蟲。香港市民如果為守住真普選的底線,而要走到佔領中環的那一步,甚至出現香港戒嚴的那一幕,害怕的、顫抖的最終只會是當權者。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