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自人民幣長升神話破滅,人幣兌美元不停貶值,今年已累貶約2.88%,令投資者四出尋找人幣貶值投資或衍生產品,以期捕捉人幣「跌浪」。有銀行看中有關需求,首次推出供散戶認購、可選擇看淡人幣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名字雖然嚇人,除非銀行倒閉,否則即使人幣滙價持續下跌,投資者仍可因「貼中」跌市獲5厘回報,但計及滙水有機會輸錢離場。
記者:董曉沂 黃佩琳
所謂結構性存款,主要為存款連同期權的結構性產品,以往本港銀行主要提供人幣升值類別,近月則開始有銀行為客人提供,倘客戶看淡人民幣兌每美元走勢產品;相關產品會根據銀行預定的觸發滙率、及在特定期限內計算,較特別的是,即使人幣走勢與投資者預期相反,客戶仍可取回100%本金,無手續費。
投資10萬 或賺三千
有關看淡人幣結構性存款「玩法」,恒生投資產品業務主管李佩珊解釋,產品每日定價不同,期限亦可按客戶要求作調整。舉例倘「買」貶值,在9個月後人幣較現水平貶值1%,客戶料可獲5厘回報。
如以10萬元人幣計,假設美元兌港元為7.8不變,並以現時人幣兌每美元為6.2334作計算,而人幣9個月後跌1.21%至6.31水平,客戶獲利息5厘、即3,750元人幣回報,惟因人幣已貶值,屆時實際回報3,116.46港元或2.49%(見表);上述條件僅為假設,銀行與客戶定價及年期等條款,會隨市況變動而有差別,而投資者不兌回港元則可避過滙兌損失。
投資者應留意,即使看淡人幣買跌有望收到5厘回報,但一旦人幣跌幅過急,隨時賺息蝕滙價而得不償失,相反,人幣在存期內升值雖未必有利息回報,但可能帶挈投資者賺滙價。
存期可短至一星期
由於上述結構性存款,涉及期權甚至屬於衍生產品,投資者需要在購買前,普遍要在銀行紅區作出風險評估,入場費普遍由5萬元起,存期可短至1星期,長達1年期亦有。而上述產品多數毋須投資者在該行兌換人民幣,故投資者可先貨比三家(詳見另文),在滙率較優惠的銀行先行兌換,以減低成本。
現時如恒生(011)及中小行如信銀國際等銀行,均有提供看淡人民幣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投資者要留意,結構性存款有不同種類,投資者宜向銀行查詢,確認相關產品為保本類型,否則在波動市況下,結構性存款亦可令投資者損失慘重,亦應留意市場上有所謂歐式、美式以至看好、看淡及區間的結構性存款。看好看淡即投資者希望滙價在存期內升破或跌破預定觸發利率,而區間則指存期內滙價需維持於銀行預定的區間內,投資者便可獲利;歐式即有在一特定日子決定是否有觸及預定滙率,美式則為整個觀察期內是否有觸及預定滙率。投資者亦應留意,結構性存款不受存保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