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數外科醫生做得最多的手術,修補小腸氣穩入三甲。
胎兒在母親體內的時候,睾丸是在腹腔內的。出生前兩個月,才經過腹股溝落入陰囊。腹股溝是腹腔較脆弱的地方。因為先天的原因,或因腹內壓力增加,比如長期咳嗽硂便秘、小便不暢或舉重物,腹腔裏的器官(如小腸)經腹股溝跑到腹腔之外,就形成小腸氣。
小腸氣學名叫「疝」,症狀是站起來時下腹近大腿的地方隆起一塊,躺下的時候溢出的小腸退回腹腔,腫塊就消失了。若果小腸卡在腹股溝裏不能回歸腹腔,會造成腸梗阻。嚴重的還會影響小腸血液供應,引致腸壞死,都是可致命的併發症。
治療小腸氣的唯一方法是施手術修補,是常規的小型手術。結紮疝囊,再以縫線或尼龍網加固腹股溝後壁,大概半小時就可完成。腹股溝可不能完全關閉;供應血液給睾丸的血管從此經過,關得太緊睾丸會壞死。近年有腹腔鏡下以微創技術修補疝的手術,可是傳統疝修補手術不須進入腹腔,只要修補時縫線不要扯得太緊,術後疼痛也會較輕微。微創補疝的優點,就不太顯著了。
小腸氣置諸不理,小腸墜入陰囊,只會越來越大。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地方,大如足球的疝並不罕見。有些病人甚至要用手推車載着巨大的腎囊才能行動。
離開新幾內亞時當地友人問我:「在這裏三年,可有甚麼遺憾?」我回答:「遺憾是沒有的。只是我該少做幾例食道切除、胰頭切除等大製作,而專注疝修補等較小型的手術。」當地病人求診較遲,腫瘤都是晚期。窮一整天手術的時間,僥倖能切除腫瘤,沒有放療、化療的輔助,往往一年半載就復發,倒不如把握寶貴的手術室的時間,修補三四個疝更實際。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