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批文革殘酷

暗批文革殘酷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原著着墨在知識分子陸焉識在勞改的苦況,張藝謀則「策略性」地避開敏感部份,僅截取小說最尾30頁(陸焉識獲平反後回家)來說故事,難免被網民狠批。然而,從電影細節處看,不難發現張導對十年浩劫作出強烈批判,並嘗試以打擦邊球方式還原文革的殘酷歷史。

尊嚴盡失

電影主人翁陸焉識是教授,被打成反革命派,發配到大西北勞改。他為求見妻女一面,不惜偷走出來,只見他披頭散髮、滿臉污垢,又擔心被專案組捉拿,只能瑟縮於火車站的天橋底蝸居,弄至不似人形,是知識分子的哀歌。

人人自保

文革禍延甚廣,人人為求自保,不惜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蕩然無存。丹丹出賣了父親,不但沒有換來扮演吳清華的機會,連女戰士也不能演,只在後排行行企企。到電影末段,觀眾得悉曾欺負馮婉瑜的方師傅,當年曾當專案組,卻反被專案組捉拿了。

告發至親

文革最慘絕人寰莫過於失控的階級鬥爭,有些人為了遠離禍端,六親不認也在所不計,批鬥同僚、父母的情況司空見慣。電影裏,丹丹為了能在樣板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扮演主角吳清華,竟然向專案組揭發父親陸焉識的行蹤。

自殺成風

陸焉識為了喚醒妻子記憶,特意到訪大學同學家去商借一幅陳年合照,因而得悉同學丈夫跟自己一樣被批鬥,因不堪受辱而自殺死了。文革最失控時期,無數知識分子飽受折磨,整天要寫悔過書及被迫念毛語錄,很多人不堪受辱而自盡。

無法寄信

陸焉識為妻子讀信,妻子問他為何字體散亂,且信紙張張都不一樣。陸焉識才解釋,當年在大西北勞改期間,為瞞着看管人員,只能摸黑在星光下書寫,因而字體散亂,信紙不同則是因為他用盡身邊的物料當信紙。至於為何陸焉識會收藏這堆信件?主要是因為當時無法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