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周年】
民運初期,香港電台電視部高層竟冷對事件。五月天,海外華人露宿請願,冷得要蓋上六張被。屠城後,主流民意在質疑「《基本法》可唔可以擋坦克?」長安街、跑馬地;四二六社論、開天窗;一黨專政、反革命;司徒華、梁振英……25年來教香港人念念不忘,惟有六四。崔少明、江瓊珠、陳景輝等十名40後至80後文化人,選出98個「愛國」詞彙,合著《六四小渡海》,字裏人間,編織出本土記憶的8964。
記者:雷子樂 袁樂婷
詞彙取材,源於「5W1H」。日子如「六四」、地點如「新華門」、「公廁」、人物如「岑建勳」、「曾蔭權」,小詞典一一記錄下香港人跟六四的關連,江瓊珠說:「我哋好驚90後,00後,覺得自己同呢件事冇關係,係唔可能冇關!香港當日經歷接近革命,最無政府狀態,又係最溫馨,最和諧、最團結、最香港人、最本土。」
「梅艷芳」拒幫建制說話
最年輕的作者石懷謙,1989年還是幼稚園生,仍記得當年老師教她「打倒李鵬」這四個字,「當時做手工,係一面李鵬旗幟,畫個交叉」。她所選的詞彙,包括一個名字──「梅艷芳」,「佢係香港受歡迎嘅歌星,唔同𠵱家返內地表演、做政協嘅藝人,(梅艷芳)始終冇站喺建制一方說話,同𠵱家唔少演藝界人士好唔同」。
另一作者陳景輝,當年僅七歲,那時候小學內掛滿老師用毛筆疾書的橫額。老師哭,學校不用上課,日常生活停頓,「我同香港1989年嘅關係,係見證當時大人點樣積極參與呢場運動,即使佢哋後來唔再講呢件事」。長大後更難忘的,是他筆下的三個字──「基本法」。陳景輝說,《基本法》當時進入最後諮詢階段,因為六四,一切暫停。今天人人都說《基本法》是不能超越的小憲法,回望當年,「係香港人最唔信中央嘅時刻,當時金句係:《基本法》可唔可以擋坦克?」一個用坦克輾過、子彈穿過平民的政權,香港人如何能與之建立政治契約?
「絕食」將運動推向高潮
那年3月,江瓊珠身在倫敦支援學運、人生第一次嗌咪、在大使館靜坐、露宿,五月天,深宵的街頭,她冷得要蓋上六張被。開槍一刻,她傷心大哭,「如果喺香港未必會喊,喺海外,隔咗一重,要去一個指定地方睇電視。當時睇到好傷心,同喺香港直接參與好唔同」。她認為此書必讀一詞是「絕食」,因這行動將運動推向高潮,「係1949年以後第一次集體絕食,好重要,中國政府一向不容許人哋絕食」。還有曾到過民主歌聲獻中華、到做特首時又死口不認的曾蔭權,江瓊珠要將這名字立此存照。
57歲的前線記者盧敬華,爭着要寫「鄧麗君」,推介大家看「羅海星」、「劉山青」,因這兩人為民主坐過牢,「香港人要記住」。民運初期,他在香港電台任職,港台電視部對事件冷感,有高層甚至說:「有乜好傾呀,個個講呢樣嘢。」直至有同事忍無可忍,自費北上採訪,十人擠在北京飯店的一間房。他隨隊做攝影師,仍記得李鵬宣佈戒嚴前,北京秩序井然,人人守禮、婆婆送水,送糧,老百姓慰問學生。直升機在廣場上空撒傳單,預告將會戒嚴,在場的人堅持死守,一名從河南趕來的教授說,坐牢也不怕,還說:「我是共產黨。」
十位作者、近百詞彙,還靠編輯許迪鏘把關。1989年他在報館任職,當年為收聽收音機最新消息,連月做「廳長」。開槍鎮壓後,不少記者滿身無力感,紛紛離開……他笑說,這是一本可載有個人觀點的詞典,但審稿時,也不禁刪去一些太有「觀點」的段落,「例如寫司徒華,佢係支聯會主席,一路到死都喺度做,好似霸住個位,我刪咗,無謂啦」。
【六四25周年專頁】燭光不滅,血仍未冷,民主中華,花果漂零。蘋果請你一同見證:良知,從未貶值! http://6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