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墊太多 小孩舉步維艱

鞋墊太多 小孩舉步維艱

【本報訊】兒童穿着健康鞋對腳部發展一定有幫助?是否一定要加鞋墊?有骨科醫生表示,家長常誤解兒童鞋要有許多保護功能,如要有軟墊、靴型保護等,導致兒童鞋變重,走路時更笨重,增加跌倒風險;建議家長避免為子女揀選太重、太大的鞋子,以免增加走路負擔。
記者:梁麗兒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醫學助理教授杜啟峻說:「唔少家長誤解兒童鞋要有多軟墊、好多保護,認為可保護骨骼,避免扭傷。其實兒童韌帶柔軟性高,好少會扭親。對鞋太多保護、太重,小朋友反而提唔起隻腳行路,要『拖地行』,容易失平衡仆親」。部份家長更為子女揀選靴子,以為包裹腳部位置較多,可提供更多保護。
他過往便曾處理一名約兩至三歲男童的求診個案,其家長經常指兒子「唔願走路」,懷疑有足患問題。「父母話阿仔着親鞋都唔願行,以為佢唔識行路」。醫生替男童進行足部檢查,證實他發育正常、沒有足患,但卻見男童所穿的靴子很大隻、很重。最後懷疑男童因靴子太笨重,造成不便,令他減少走路。男童改穿較輕便的波鞋後,走路情況有改善。
兒童腳部發展快,要經常換鞋,令家長寧願買鞋「買大一個碼」。杜醫生指,臨床所見,普遍家長買兒童鞋會「買大啲」,鞋跟空出位置可放到兩隻成人手指,提醒家長鞋子太大,會增加兒童走路困難及跌倒的風險。建議新鞋子空出的位置不應多於一隻手指。兒童另須穿襪子試鞋,其間嘗試踢腳,鞋子如沒有甩掉,代表尺碼適中。
兒童鞋通常已內置軟墊,杜醫生曾見過有家長為加多一個鞋墊,專登「買大對鞋」,令子女的鞋子變得笨重。他解釋,勉強將鞋墊放入兒童鞋,會令鞋圈變窄,導致穿着時有「夾腳趾」問題。一般情況下,如兒童鞋已有內墊,家長毋須加墊。

普通波鞋已足夠

另外,兒童鞋頭太窄,會令腳趾過度緊迫,夏天出汗較辛苦,影響腳部健康。鞋底太薄也會令腳部支撐缺乏承托,走路太多會導致腳底痛及疲累。他建議家長為幼童選擇的鞋子要以輕便、尺碼合適為主,一對普通波鞋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