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的反日保釣大遊行,近來在越南陸續出現「山寨版」,不過,越南憤青的聲討對象是中國政府,發洩對象則是中資企業,但遭殃的卻是台商。
自從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起,中日必有一戰的說法就甚囂塵上,然而,中日艦船在東海相遇時,連水炮都沒有動用過。雖然近日中越艦船水炮相向,兩國媒體更熱衷口水仗,但中越軍事層級的正式戰爭,五年乃至十年恐怕都不會重現。
1979年春天爆發的中越邊境戰爭,具有複雜的國際國內因素。特別是中國,國際上要打破蘇聯的包圍圈,要對柬埔寨的波爾布特政權實行「圍魏救趙」計策,要與西方社會言歸於好;國內,鄧小平團隊要重掌軍隊,要控制政局,要改革經濟。最重要的是,鄧小平的美國之行,取得了美國對中越有限戰爭的默許與諒解。
如今,美國重返亞太,日本及東盟積極配合。中美由聯合對付蘇聯,變為經濟依存,政治遏制,暗中準備迎接全面挑戰。奧巴馬在日本明確表示,《美日防衛指針》適用釣魚島;在中菲黃岩島爭執時,亦有偏袒菲律賓之嫌。而越南早已經不是蘇聯的小兄弟,美越之間眉來眼去,中國不會不清楚。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升級版談判剛剛全面展開,汎亞鐵路網的研討工作也逐漸擺上檯面,這些都是長期的計劃,如果沒有越南的支持和參與,一切都可能成為空談。
反觀中國國內,並不存在軍事優先,全力開疆拓土的急務與理由。任何戰爭都是燒錢機器,戰端一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針就必須調整。目前洶洶的民意,遇到戰爭帶來的經濟衰退與生活水平下降,激情又能支撐多久?民意從來如流水,今日載舟,明日覆舟!
當然,中越雖無緊急軍情,卻有新仇舊恨。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越南認為是在中國的壓力下,違心同意以北緯17度線作為南北界線,導致越南長期分裂;1971年,美國前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越南認為被中美當作利益交換的籌碼;1974年,中國海軍從南越政府手上,武力奪取西沙的永興島(即去年設立的三沙市政府駐地),越南政府認為是中國乘人之危;1979年春天爆發的邊境戰爭,越南政府與民眾對中國的惡感,更不必諱言。
翻開越南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是中國侵略越南的血淚史與越南反抗侵略的光榮史,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大部份都是反抗中國的領袖,以二徵夫人(領導抵抗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徵側、徵貳姐妹)命名的街道、廟宇等,遍佈越南城鄉。
越南長期是中國的屬地與藩國,後由《中法條約》變為法國殖民地,但越南政府用現代民族國家的邏輯與理念,重新詮釋中越兩國複雜的古代歷史,有意播撒民粹主義的種子,以利於穩固其紅色江山。這套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歷史研究方法,源自蘇聯,盛於中國,越南不過是再傳弟子,山寨學徒。
而中國對於中越關係的敍述,自然是另外的版本:中國節衣縮食,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抗美援越。越南恩將仇報,吃中國糧食,用中國武器來侵略中國,是徹頭徹尾的「反骨仔」。
中越這對曾經大打出手的紅色戀人,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特有的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糾纏不清的問題,又有歷史積怨與現實的衝突,雙方一碰就叫的G點,並不局限在南海的島礁。大家師承一脈,武功相近,知根知底,若想化解恩仇,固然需要大智慧,但再現刀兵相見、快意江湖的社團做派,目前的時機並不成熟。至於可控的小磨擦、小衝突,過去斷斷續續,以後也不會清清靜靜。
司馬瀚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