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忖從小喜讀歷史,但念本科、研究生到執教至赴美留學,在復旦大學十餘年,對母校歷史所知甚少,尤於校園裏未入正史的逸事,難得一聞。翻閱吳中傑先生的《復旦往事》和《海上學人》,大長見識之餘,方知校史與國史相仿,吾輩在認知上都有「斷層」。
作為中文系教授,吳中傑回憶「往事」和記敘「學人」,較多着墨於該系的事件和人物,寫來不光翔實、細膩,更不乏生動、有趣之處。其中一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瑣述已故文學史家章培恒教授的跌宕命運,特別是早年不解政治「風情」的蒙昧和遲鈍,恍若隔宿。
晚年名揚學術界的章培恒,大學畢業於五十年代中,卻早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五歲時加入中共,故留校工作即任黨支部書記,是全系的黨務主管。按作者推想,當時學校裏黨員人數很少,他「仕途前景看好」。但不久後風雲突變,他在批判胡風的政治運動中被開除黨籍,發配資料室坐冷板凳。他與胡風素昧平生,罪名定的是「胡風影響分子」。
既不相識,亦無通信,章培恒如何受胡風「影響」呢?一是,一九五四年底《人民日報》、《文藝報》發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周揚的講話《我們必須戰鬥》,發出了全面批判胡風的信號,而他卻寫了一篇不同意周揚觀點的文章投書《人民日報》,雖未發表,但被記錄在案;二是,他寫過一文就《文藝月報》對路翎一篇小說的批評提出反批評,尚未投稿,而內容為供職於出版社一同學傳播,有個編輯知悉後立即撰文批判,出版社遂將材料轉給學校,形成又一罪狀。作者對此有評述,「從這兩件事看,章培恒雖然做着政治工作,其實卻完全不懂政治;雖然擔任了黨支部書記的職務,卻並不懂得黨內的『吃飯規矩』」。這兩句,可謂知人之論。
要讓章培恒這個單純而正直的書生搞懂政治,實屬強人所難。他的老師、後成同事的賈植芳,與胡風交好,運動中在劫難逃,而他據傳竟向其通風報信,洩露了黨的機密,自然跟着遭殃。時過境遷後,吳中傑問他「洩露了什麼樣的重要機密」,他答:「我曾說過,批判胡風,是中央的決定。」吳在文中設問:「但這算是什麼機密呢?只要不是政治白癡,誰都看得出來,這麼大的陣勢,若不是中央決定,能發動得起來嗎?」
事實的確如此。但章培恒不會辨風識雨,在運動主持者看來,就是一個不懂得黨內的「吃飯規矩」之人。「吃飯規矩」這說法頗為形象,文中解釋是一校黨委副書記訓斥手下時常用的,且被看作是對幹部的愛護。可是,這種「吃飯規矩」,當年連早早入了黨的章培恒都不懂得,難怪其他人尤其黨外人士不知該如何拿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