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又成為犧牲品(獨立評論員 長平) - 長平

華人又成為犧牲品
(獨立評論員 長平) - 長平

美國國際關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他2001年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預言了今天的東亞危機。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之後,必然會有稱霸亞洲的野心,引發地區爭端,中國的多數鄰國,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和越南,都會和美國聯手來遏制中國,甚至引發戰爭。
上周,《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科恩(Roger Cohen)引述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來解釋眼下越南和中國的海洋衝突,稱中國正將門羅主義應用到亞洲。按照這種理論,中國的強大讓這些國家感到恐懼。在一片河內政府宣稱擁有主權的海域,中國建起一座石油鑽井平台,這證實了它的預期。
從周日開始,越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華示威。民眾除了前往中國大使館抗議之外,還對華人的工廠和人身進行暴力襲擊,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的華人均受影響。這令人聯想到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的印尼排華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數以萬計的無辜華人慘遭砍殺、虐待、強姦及其他傷害,窒息的血腥味至今未能散去。
米爾斯海默理論無意於解釋印尼排華運動,也未必能針對越南反華事件自圓其說,盡管它似乎有準確的預見性。2013年底,米爾斯海默在清華大學和他的中國同行閻學通教授進行了一場辯論,閻學通反駁他的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能和平崛起。相對于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標籤,閻學通稱中國走的「道義現實主義」道路,通過和別國分享利益,也能成為世界領袖。
閻教授不過是用學術語言重複了中國政府的外交辭令,在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正在發生的衝突中,顯得很不現實。米爾斯海默只是客氣地反駁說,中國試圖做好人沒用,鄰國已經感到恐懼,而且會趁中國還沒有完全成為霸權之前,先下手為強,頻頻搗亂。這似乎能解釋越南人的激烈行為,但是中國人為甚麼在反日遊行中,會更加激動地打砸自己人呢?
把國家抽象成一個刻板的利益主體,是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通病。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政府頻繁強拆居民房屋、殘酷打壓異議人士的當下,你很難明白閻學通教授口中的「中國」到底是甚麼,莫非是《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先生聲稱的「黨和人民高度一致」的那個「利益」?這種理論忽略了政體、教育和媒體對具體的國民個人的影響,忽略了國內利益結構對國家政策及國民政治行為模式的塑造。
無論仇視共產黨的印尼蘇哈托政權,還是曾經和中共親如兄弟也曾反目成仇的越南共產黨,或者是允許出現打砸搶的大規模反日遊行的中國政府——要知道在聚餐都會被刑拘的政治高壓下——共同點都是獨裁或者威權政治,放縱和鼓勵民粹主義,把它當作維護政權及對抗外敵的政治工具,將普通民眾訓練成被輿論和情緒操縱的「烏合之眾」。
政治民主及言論自由國家在和別國發生利益衝突時,也會出現種族歧視、排斥和襲擊的行為,但是你很難想像,時至今日,政府政策和法律會默許、鼓勵和支持這種現象,主流輿論會不予以譴責和公開討論。

長平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