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銀監局昨公佈,滬自由貿易區內的銀行分支機構,將不受商業銀行貸存比75%上限約束,銀行界及經濟師有不同解讀,有意見謂此舉是因應區內吸存有限的現實考慮,無重大突破,其他地區的分支行亦不會單獨統計貸存比;不過有分析指,有關安排是內地邁向利率自由化的金融創新改革部署。
10隻H股內銀股,收市價昨升1.4至2.9%。目前自貿區內註冊企業約8,770間,註冊銀行的分支機構約30間;滬銀監局昨發佈《關於試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相關制度安排的通知》,當中亦縮減負面清單規模至130條。
內媒引述該局副局長馬立新指,自貿區內銀行都是分支機構,沒有以法人註冊成立,所有銀行的法定監管指標,包括貸存比、流動性等,都是基於法人考核的,商銀不同地區的分行貸存比,並非定要保持在75%以下,可以較高甚至達100%。
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有關安排主要是自貿區內吸存有限,放寬比率因應實際需要出發。
另一歐資證券行主管亦說,除非自貿區的貸存比可剔除計算於銀行總體75%貸存比內,放寬安排才對內銀增大信貸,有重大意義。
鋪路金融創新改革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指,貸存比上限一直被認為是導致影子銀行的根源之一,滬自貿區措施若成功,可複製至其他地方,他相信放寬區內貸存比,是當局重要金融創新改革的試點部署。
金英證券(香港)中國香港銀行研究副總監陳昔典謂,不排除其他自貿區亦會陸續採取相類安排,為全面利率自由化鋪路,但銀行信貸始終受資本及流動性要求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