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社會目前針對中國遊客的預設觀感,客觀閱讀立法會秘書處研究組的《『個人遊』計劃》研究簡報,十一頁主體內容涵括從經濟、社會、文化角度分析自由行,專業水準不錯。簡報第2至4章清楚羅列中國遊客的數目、客源比例及消費情況數據,並且在第5至7章討論了自由行引發的香港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
齊備資料和論據來源,正是任何研究報告必須的部份。只是研究簡報沒有明確的內容分類,和欠缺環保角度的分析,例如公共交通負荷衍生的能源消耗,遊客產生垃圾和污水的處理等問題,是美中不足之處。
簡報提到中國遊客的消費模式側重於購物,而且集中於某幾類貨品,並列出十年來中國遊客購物佔總零售業銷貨總額的比例由14.1%攀升至34%,清楚引證當前香港藥房、名牌衣飾手袋、電子產品店舖氾濫成災。因為中國遊客產生龐大的營業額,使經營這幾類店舖的商戶有較強的租金議價能力,引證租金飛漲與自由行有關。簡報第5.6節也提出相同的論據,並有圖表說明零售商舖類別的變化,足以證明坊間大量批評自由行使本地小商戶經營受壓的聲音,絕非無的放矢。
簡報第5.3節提到港鐵的載客能力已經飽和,並因為訊號系統已不能容許再增加額外的列車服務班次,完全切合真正的旅遊規劃必須衡量本地公共交通負荷的標準。至於坊間討論對本地民生的影響,和引用University of the Aegean的研究報告指應考慮社會承受能力,的確不見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一月發表的承載能力報告。
另有提到「不會令本地居民反感、影響他們對本土身份的認同」,這就是旅遊管理評估必須存在的「文化角度」的一個論點,但只提到「旅客和本地居民會因為爭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消閒去處和設施」,並未有觸及例如簡體字招牌、打尖、大聲喧嘩、車廂飲食、隨地便溺等問題。
事實上,這些籠統說成「社會成本」的論據,正是聯合國《可持續旅遊憲章》提到發展旅遊業必須「尊重當地居民」和「考慮對身份認同、社會活動的影響」;即使在經濟角度,憲章也訂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加強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繫」為目標。
現於旅遊管理學知名學府──瑞士Cesar Ritz Colleges擔任學術主任的John Swarbrooke的著作《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詳細解說如何把憲章套用於實際的旅遊管理。當中提到「必須避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要設法使遊客知悉如何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文化」;「擴大經濟成果受惠層面」和「盡量運用本土文化和本地生產力達成經濟目標」。
簡報的大方向符合旅遊管理學的國際標準,同時證明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旅遊政策是徹底失誤。以筆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判斷,今次的簡報是符合旅遊管理專業要求,相對的,商經局的報告完全不專業。
總結起來,簡報為本港旅遊業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奠下重要的立論基礎,更是考慮到「對整體社會的影響」,即所云「社會成本」,自由行帶來的所謂經濟效益根本得不償失。而且,港共政權一直建構「香港只能依靠中國旅客」的意識形態,旅遊推廣一直忽略其他優質客源,根本就有違自由市場的原則。
香港的旅遊業必須摒棄對中國遊客倚賴,重回昔日廣迎四方客的路向,不單方為正道,更是化解自由行帶來重重社會危機的唯一方法。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