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路30年前後(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普選路30年前後
(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和平佔中運動的商討日三(D-Day 3),由逾2,500人投票產生三個特首選舉方案,至今已超過一星期,仍然爭論不休。
三個方案都有公民提名元素,在社民連、人民力量的策略性投票下,把所有溫和方案全部排除在外。泛民黨派互相指摘,同屬真普聯的民主黨指摘社民連人力沒有支持三軌方案,並考慮退出真普聯。泛民分裂,一觸即發。
眾所周知,真普聯是一個極度脆弱的政治聯盟,成員雖然都是泛民政黨,但在成立之初,意見已經相當分歧。提出三軌方案,即提名委員會、政黨和公民提名三個方案,是「缺一不可」還是「非必不可少」,已經吵翻了天,後來雖然用立場不同、各自表述的方式,把紛爭勉強平息下來,但分裂的禍根,卻早已埋下。
如果真普聯分裂是遲早的事,那麼,商討日三投票選出三個方案供全民電子公投的方式,就成了泛民分裂的導火線。佔中運動將坊間提出的方案,以國際標準量度,符合資格的足有15個之多,早已令人眼花撩亂。而方案之間的分別,也是相當微細,有些是公民提名人數之不同,有些則是提委會組成方式民主程度之差別,若不仔細研究,可能無法找出之間相異之處。以香港人之忙碌和政治參與的業餘程度,要他們從15個方案裏選出三個,再交由6.22全民電子公投,任務之艱難,可想而知。
參與投票的「選民資格」也相當含糊,有稱要參加過上兩次商討日;也有說是只要走入會場,聲言已經參加過就可以;如果沒有,也可以即場參加商討,然後投票。如此鬆散的設計,明顯存在着極大漏洞,予人可乘之機,可以策略性動員投票。而溫和方案的倡議者,明知有這種遊戲規則,卻甚麼也不願做,既不動員投票,也不到場拉票,結果全軍覆沒,但又事後埋怨更表現不快,令支持民主的香港市民,感到無所適從。
符合國際標準的15個方案,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有公民直接提名,二是沒有公民直接提名,而是用低門檻符合國際標準的「篩選」方法產生特首候選人。和平佔中運動大可不必要讓投票者從15個方案選出三個,再交全民電子公投,而將這兩大簡單易明的原則,交給350萬選民來作出選擇即可。
三個公民提名的普選方案,政治光譜有限,可能令部份屬意溫和方案的民主支持者卻步,拒絕參加投票。如果6.22電子公投的投票率偏低,認受性就大打折扣,建制陣形更會此為藉口,振振有辭的抹黑佔中。事到如今,有否亡羊補牢之法,吸引更多人參與電子公投,以增加公投的認受性和公信力。
爭取民主普選,漫漫長路30年,走到今天的關鍵時刻,仍未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反而因為中聯辦的統戰攻勢,逐個擊破,泛民各派的各懷鬼胎,一再分裂,令民主普選,更加前路茫茫,其艱巨困苦,比30年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開局面,還是繼續鑽入死胡同,有賴支持民主的香港人,發揮集體智慧。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