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D取消與否 樓價必漲(香港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 鄭林子) - 鄭林子

DSD取消與否 樓價必漲
(香港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 鄭林子) - 鄭林子

不管今次政府是否放寬或取消DSD,香港的樓價都有很大機會大幅度上漲。更廣泛一點說,香港樓市之所以從2009年開始就漲得厲害, 暫時拋開土地財政這個大問題來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政府一輪接一輪「打壓炒樓政策」的結果。
為甚麼會這樣說?地產市場之複雜人盡皆知,要了解和掌握它的走勢,不妨從淺中求。
房價取決於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是最淺的理論。兩層含義,一是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經過互相作用會形成一個時期內(經濟水準等因素不變)的出清價格(market-clearing price);二是價格是供求雙方的市場決定指引。在政府制訂樓市政策時,這第二層含義很容易被忽略。
當政府打壓市場需求時,如果經濟形勢沒有變差,被打壓的僅僅是成交量,而成交量只是需求量的一部份,此時的價格是成交價格,並不能反應市場上的真實需求,因此發揮不了對住房供應方的投資指引作用。而這一指引作用的缺失,正是樓價將會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看地產商如何應對。雖然政府出辣招的意圖是打壓樓市上的投機者和外地買家,但對地產商的影響不可小覷。很簡單的邏輯,稅賦加大使潛在買樓者取消或推遲買樓計劃,一段時期內,房屋成交量銷售慘淡,導致地產商資金鏈收緊。資金實力不同的地產商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對一些小型的地產商來說,現金流斷開的打擊是致命的,它們的選擇有兩個:被大房企吃掉,來一輪大魚吃小魚的過程;如果沒人吃得下,就只有必要降價售樓。而回籠的資金,或不足以進行下一輪買地與投資,它們的命運是離開地產行業,庫存出清後,不再投資建造新樓;或等待形式好轉而進行新一輪地產投資,到那時新樓上市定價必然高,因為要彌補這一季的損失,或為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低迷情況做打算。從長遠來看,整個發展周期的收入將會被拉平,不會有低於行業整體水準的利潤。這一點對實力強的地產商來說也是如此。
對資金實力強大的地產商來說,也可以先低價出售一部份,待形勢好的時候再定高價,也可以選擇捂盤──地產商吃定了政府打壓政策不會持久,因為樓價低或房屋賣不出去,地產商就不會買地,政府就沒錢出糧──等寒冬過去,形勢好轉再以高價售盤。
但不管地產商實力有多強,目前他們是資金短缺的,也不知道辣招政策會持續多長時間。而如前所述,此時的市場成交價格也不能反應真實的需求資訊,地產商對未來的銷售預期會持保留態度:一方面放慢在建樓宇的建築速度,另一方面則是在庫存壓力下不再大量購地。又由於房屋建設的周期長,對需求進行了暫時的打擊之後,一系列作用下最後的結果是:新樓供應將會變得非常緊缺。
2013-2014年度香港的計劃出售住宅用地共36幅,可供興建約13,700個單位,但剩餘15幅,其中11幅將滾存至下一年度,其中有2幅合二為一,另有4幅將不於下一年度出售──房屋賣不出,帶不動地價,政府也不願意把土地放出來賣了。
這一組數字已經證明了上述推論,因此,香港樓市供不應求已是必然結果,樓價上漲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之所以說無論今次政府是否放寬或者取消DSD限制,樓價都會漲,是因為房屋供應不足,是所有潛在的購樓者都會面臨的局面,即使不放寬DSD或者撤銷辣招,香港永久居民的購樓需求已經不能被滿足;如今的成交量減少、價格微跌只是暫時情況。更嚴重的是,即使政府現在就立即撤銷辣招,幫助開發商回籠資金和重樹信心,但房屋建築周期長的特點將使得市場上可供出售的房屋數量變得十分稀少,價格上升已經是必發之勢,炒樓者也開心起來了。
樓價若真的下跌,惟有兩種情況,其一是供給增加,其二是經濟大幅度下滑。這兩點,在香港來說都很難。靠賣地賺錢的政府,再加上地產商團體施加政治壓力,政府必不願意多賣地。沒有人願意看到經濟下滑,就近幾年來看,香港經濟下行的現實,並沒有到達抑制住房需求的程度。

鄭林子
香港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