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週刊的長文是《夏至狗,冇埞走》。一來夏至日近(6月21日),廣東俗語道出民間在年中最熱的節氣,得吃最燥的狗肉,以毒攻毒大補身;二來,我希望各界齊心合力,向廣西玉林市舉辦那(自創的噱頭節日)「荔枝狗肉節」說不!他們在夏至日瘋狂殺狗取肉,數目一年比一年多,已達十萬頭了,這是滿城殺氣騰騰血流遍地的「慘劇」,決非「節日」,很多保護動物團體、演藝圈影星導演、愛狗人士……已在網絡上動員、串連、呼籲,請玉林市當局取消這狗肉節,給牠們一條生路,珍惜每一條生命……大家上網或用其他方式,盡一分綿力吧。
寫稿時,我不知該用哪個「埞」字,查證有點費勁,要找粵俗的專家或專書,版本又多,用「定」、「碇」、「啶」、「埞」……字典上也沒有。最後決定用「埞」,因為同「土」有關。
「埞」,即「去處」、「地方」。古老說法和粵語陳片中對白,抵達某地方是「到埞」,去較遠地方旅行是「去埞」,還有「冇埞埋手」、「有氣冇埞唞」、「搵埞喱」、「買棺材唔知埞」……和「夏至狗,冇埞走」。有回與某藝人夜談,提到風光無限的往績,聽得一句:「我知埞嘅。」倒有點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