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F賜飯,找來基金界猛人KC(不是羅博士家聰)。「香港好多問題,都是因聯滙而起。」KC劈頭就帶起這個大題目。用洋人的說法,聯滙是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聯滙本意,是求穩定;當美元不穩定,香港經濟一個泡沫接一個,這一點,大家沒有分歧,只是官方死口不認。
「聯滙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加劇貧富懸殊,繼而形成由中港矛盾到港人之間嘅矛盾,假如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調節,香港應該可以減少好多不必要嘅紛爭。」KC的觀點,原則上我絕對贊成。不過,現實考慮卻有許多變數。
改變聯滙,只有脫鈎一條路。稍有常識的都知道,找另一個位置重新掛鈎(Re-peg),於事無補。脫鈎則代表浮動滙率。我擔心是浮動滙率制度下,香港政府有沒有政治能力和紀律,去維繫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家都道司法制度要獨立,但很少人意識到,獨立的貨幣政策同樣重要。
理論上,在浮動滙率制之下,假如金管局能緊守貨幣的供應量,或許新港元會比現在的聯滙,更加穩定。但有兩件事,我始終放心不下。
一,現在港元債沒有市場,皆因聯繫滙率下,港元債無異於美元債,而識得玩,一定玩美元債,畢竟人家的市場深度和闊度完全是兩碼子事。今天香港政府開支越來越大,按現時軌迹發展下去,假以時日肯定入不敷支。一旦香港政府走上了發債的不歸路,下一步,肯定是貨幣債券化。事情會怎樣發展下去,你懂的,我不用多講。
二,香港的金融銀行業,對政府的影響力,不是世界第一,也肯定數一數二。這在個大前提下,浮動滙率制之下的金管局,有極大誘因去走偏向寬鬆的信貸政策。換言之,浮動滙率制下的港元,價格一樣會長期偏低,結果一樣是泡沫接泡沫。
我不喜歡兩害取其輕的說法。但現實是穩定既不可得,或許,聯滙是一種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要知道,制度沒有盡善盡美,但原則上,對付未知的惡,難度高於對付已知的惡,這一點,也是常識吧。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