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民思潮與學聯提出的「學界平等方案」在和平佔中商討日的投票中脫穎而出,絕對是時勢使然。
學民思潮堅持沒有篩選的公民提名,從理念和理想角度而言,應不會有支持民主的人反對,除非是出於「中央是否接受」的考慮。加上學民與學聯都是學生而非政黨,大家都會認同和支持他們選擇與爭取更高的道德高地,在沒有一個真正可行的建議出現時,「學界平等方案」將會是一個各方表態和努力爭取的安全底線。
黃之鋒批評溫和派不支持自己提出的方案,以致在商討日的投票中落敗,其實溫和派若有真正和完全的自由去作選擇,毋須顧及中央的接受程度,理應也投「學界平等方案」一票,而非希望自己的「溫和」建議能最終勝出;他們不肯傾力游說別人投票給自己的方案,已間接反映了他們的真正價值取向。
學民思潮認為不應就公民提名的底線作任何讓步,因為讓步不會帶來有利雙方的進展,反而令泛民的議價能力和民主發展進程節節敗退;學民諸子認為中央一定不准任何泛民候選人「入閘」,唯一能令中央稍微讓步的方法,是不斷以公民抗命向對方施壓,用黃之鋒的說法,「民主運動,就是要有付出代價的決心!」
學民小將信心的來源,是國教運動的成功。他們通宵佔領政府總部多天,行動一次比一次激烈,結果大獲全勝,寫下香港社運的成功一頁。不過,學民這次面對的,不再是完全沒有民意支持的特區政府和吳克儉局長,而是手握重兵雷霆壓頂的中央政府。
國教何時全面落實推行,從來沒有白紙黑字的指令,但2017年普選特首,卻似乎是事在必行。直選和國教相比,誰都可以看得出,無論是權力展示、面子擺放以至長遠影響,兩者均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中央最後會否讓步,台前幕後的角力,必定不會只限於「一連串的公民抗命行動」,而最令人矚目的佔中行動最終會演變成甚麼形式和產生甚麼效應,今天亦沒有人能想得清說得楚。
學生反對國教,會比任何人更加有說服力贏取最大的支持,因為除了有切身利益關係,更重要的是行動反映了學生自身的醒覺,所以社會上一呼百應,市民、家長、老師……關注團體紛紛自發組織加入支持,連政黨也只能靠邊站,以保持運動的純粹性和包容性,令支持熱潮席捲全城。不過,學生今天投入政改運動,已再沒有國教的獨特優勢,即使學民思潮(中學生)與學聯(大學生),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學生組織能聯合一致,也只可代表兩個組織,未必足以代表學界全體,更不可能成為整個政治運動的領軍組織(一如當年的國教運動)。
泛民陣營也鬥個不亦樂乎,「學界平等方案」廣受表揚,絕不會是他們樂見的現象。各黨派仍在努力爭取自己提議的方案能獲得最多市民接受,又或是能最接近中央屬意的務實構思。況且「學界平等方案」除了公民提名,還包括廢除四大界別和提委會須由直選立法會議員組成等,這些訴求肯定不會獲中央接受,所以學民與學聯的倡議和行動只能是施壓的手段,而非最後談判的底線或起步點。
黃之鋒、周永康(學聯秘書長)、張秀賢(中大學生會會長)等學生闖將說過,如果政府不回應他們的訴求,便會「有所行動」,他們會否全力投入參加佔中,還要視乎佔中行動的未來發展,但包圍政總、立法會甚至中聯辦的行動,由於駕輕就熟,所以不難成事,不過主辦這類行動,今天極難再保持如國教運動的純粹性,更不易掀起越來越多人加入的熱潮,反之卻極有為人「騎劫」「抽水」的可能,學生領袖們如何一方面動員更多同學的參與,另方面抗拒外來勢力的介入(且不說污染),以保持參加者的一致性和團結心,將會是對黃之鋒等人的最大考驗。
香港人有六成甚至以上支持公民提名(沒有篩選的直選)並不出奇,但不可能有六成(或其中一半)的人會包圍政總或參加佔中;學民思潮在國教運動中是傳媒的寵兒,但在政改以至佔中運動中只能被視為眾多政治組織的一員;香港人若珍惜這一群未來政治及民意領袖的出現,應尊重他們對公民提名的堅定,並且繼續支持他們,在民主路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