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伊朗式離婚》(The Past)道德的迂迴推理值得嗎? - 仰止

蘋影話:《伊朗式離婚》(The Past)
道德的迂迴推理值得嗎? - 仰止

《伊朗式分居》好評如潮,於是幾年過後,她索性叫他來到居住的地方辦理離婚手續,實際上是連汁都撈埋賺到盡。
沒有了伊朗這個背景,變成巴黎後,伊朗這個特色賣點也沒有了,變成一個複雜的感情推理故事。最後觀眾發現這是個關於感情的道德推理故事,而且非常峰迴路轉。故事環繞着貝妮絲碧祖(Bérénice Bejo)的新男友有一個在醫院變成植物人的妻子,她為甚麼忽然會變成植物人?到底是誰令到那些本來只有他們二人知道的電郵情書,送到他妻子的手上,令其自殺?在非常日常化又簡潔有力的場面連接下,一步一步地讓我們去追蹤。你以為這個是罪人了?到最後原來另有其人;你以為事情完結了?原來才要開始。
《伊朗式離婚》發生事件的地點在巴黎,卻困在伊朗的族群中,似乎在訴說着這個民族內在的複雜性。在我看來,這故事已不只是伊朗的故事,而是整個人類的故事。由於拍得生活化,演員又演得好,劇本簡潔有推動力,讓本片非常值得一看。最不值得看的反而是謎題本身。找出誰去報串有關係嗎?貝妮絲碧祖和泰夏拉謙(Tahar Rahim)的婚外情如果要追究責任,不是他們兩人嗎?為甚麼現在拿別人當代罪品?這不是有點為懸疑而懸疑嗎?
這個故事還明顯有着獨特的恐女性心態。首先貝妮絲碧祖安排已預備離婚的前夫住在自己的家,是片中所謂的心理原因?還是這只是一個被設定的處境?如果不這樣設定根本無戲可演?她想證明甚麼?為甚麼電影內的男角每個都好像是受害者是可憐的人?而每一個女角都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在幹甚麼的,令男人手足無措的?
影片其實保留上集的有趣之處,也很不同於一般荷李活的電影拍攝手法,可觀性其實不弱於上集,但實際上會讓人摸不着頭腦,好像劇中人都被安排在一個奇異的處境中,迷惘地失去了方向。也許人性本來便是這麼複雜和荒謬,也不可理喻,也沒有永遠的結局。只是電影本身的切入角度令人覺得有點別扭。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