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美劇《House of Cards》的主角Frank Underwood,在成為副總統前是民主黨眾議員、眾議院多數黨的「黨鞭」(party whip),職責是箍票。
一個黨在議會有兩三百個議員,議員分區或按州投票選出,自然要考慮選民及地區利益。在某些重要法案上為了能統一投票,黨鞭必須對議員的脾性、主張、結盟、選區等相當熟悉。箍票方法不外乎威逼利誘,或拿其他利益交換,例如幫助其地區專案獲得資助,又或以拿議員的私生活醜聞作把柄。黑暗的Frank Underwood更無中生有,製造陷阱讓黨員掉進去再以此要脅。
香港的政黨不流行黨鞭。建制派就算鬧政府鬧得天花龍鳳,或言之鑿鑿向選民許下一大堆承諾,最後還是跟黨投票,睬你都儍。劉江華當年在舊立法會門外誇誇其談,聲稱會協助雷曼苦主,轉個頭就否決調查雷曼事件;田北辰大義凜然批評高鐵隱瞞,鬧完卻在內會否決了用權力及特權法來調查高鐵,這就是建制派的黨紀。
一般人思考都是先想理由後決定,但建制派是倒着做的,是先有了黨的投票命令,才搜腸刮肚找幾個原因穿鑿附會,好向選民交代;若無人狙擊,就連論述也省掉,只做舉手機器。若建制派有黨鞭,那就是一眾政務官,在重要議題上為了怕議員去了廁所,或沉溺在奶茶的美味而沒去投票,政府派出月薪幾萬元的政務官以「人盯人」戰術夾實建制議員投票。
建制派有紀律,原因非常簡單。民建聯一個籌款晚宴就籌到六千多萬,毫無資歷的新丁如陳克勤,只要被選中力捧,鐵票都會源源不絕,新仔做票王不是夢。只要繼續乖乖聽黨指示,就會財源滾滾來,越選越有;若造反,隨便找個人就能代替你,惟有以忠心換前途。
建制派中紀律較鬆散的是自由黨,其中一個原因是功能組別。自由黨議席多來自功能組別,自然要照顧業界利益,以致黨員經常投票不一致。例如2004年飲食界選舉,民主黨及自由黨都支持食肆全面禁煙,陳樹英競選時跟隨民主黨立場,但自由黨的張宇人則獲豁免,最終陳樹英落敗。2008年功能界別選舉,公民黨的黎廣德及民主黨的吳永輝在論壇中都被對手問及如果業界要求退黨,他們會否答應,又攻擊說「將業界利益交給公民黨」,顯示政黨投票的一致性是功能組別候選人的包袱 。
近年泛民紀律鬆散,當中以公民黨最嚴重,湯家驊是表表者,之前已跟民主黨與中聯辦密室談判,今次雖然加入了真普聯亦不停推銷自己方案;毛孟靜則持本土立場,在某些議題上投票立場迥異。早前的訪京團更暴露了公民黨比自由黨更「自由」,梁家傑在長毛被拒入境後叫大家回港,但郭家麒、郭榮鏗、湯家驊都不肯。
公民黨不是儍瓜,可能紀律鬆散才能爭取黨的最大利益。公民黨賣明星,支持者多看人投票,沒有蛇齋餅糭,沒有鐵票,如果明星退黨也不知找誰來頂上。議員與黨互相依賴,議員為了討好各自選民,不欲跟黨指揮,但也不願退黨,所以出現各自為政情況。連黨魁梁家傑也說,由於沒任何實質利益箍票,黨友賣個人理想理念也未嘗不可,黨魁是「黨灰」。有說黨鞭是吳靄儀,看來這條黨鞭也是隻眼開隻眼閉。
台灣民進黨謝長廷和蘇貞昌宣佈退選黨主席,讓給蔡英文。以退為進也好,交棒接力也好,知輸而退,又或者交換利益都好,民進黨在學運後不敢怠慢,整肅隊形,邁向來臨的大選。各人有個人的打算也有黨的考慮,內部溝通妥協,外部團結一致,才是成熟的政黨政治。
阮穎嫻
浸會大學傳播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