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此行我相約了兩位中學女同學敍舊,Katie雖然在中學時有些少學習障礙,因咬字不太清楚而被同學們取笑,但其實她是很聰明的女孩,現時在英國南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擔任律師工作,和她見面是抵達英國的第二天,那天運氣很好居然出太陽,早上我和楊如芯駕駛一個多小時離開繁囂的倫敦,先去了參觀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坎特伯雷大教堂是英國聖公會首席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主教座堂,作為虔誠基督徒,我們當然要到此拜訪。參觀完畢後,我相約了在英國南部工作的Katie,去了教堂附近悠閒的海邊漁鎮,面對着藍天白雲,一起喝啤酒,吃生蠔、炸魚柳和薯條,度過了很愉快的下午。十多年沒有見面,我們外貌轉變了,皺紋多了,衣着打扮成熟了,但與老同學天南地北地聊起來,好像時間沒有過去,我們仍然是以前的我們,一起成長的熟識感和友情,並沒有因為時間而造成隔膜。
另一位在倫敦見面的女同學Marie,現時在獵頭公司擔任企業社會責任主任,主要工作是為公司做慈善項目,例如發放獎學金給低下階層小朋友讀書,為家境不太好的學生提供領袖才能培訓課程,讓他們加入社會工作後存有盼望,同時Marie也在其他不同婦女會和慈善組織任職,努力回饋社會。
其實我在之前寫宗教那篇文章中曾提及過的Marie,是我讀中六時的網球拍檔,曾經是虔誠基督徒,當時還自組名為Christian Union的校園組織,每周邀請講者前來分享信仰體驗。Marie的父母也是虔誠基督徒,父親活躍於教會,多年來都會收集廚餘派發給露宿者,但由於倫敦社會福利越做越好,有組織專程照顧露宿者,最近她父親派發三文治給露宿者時,對方會問「沒有熱的食物嗎?」似乎對他父親的舉動並不是很欣賞。
由於對宗教的狂熱,中學畢業後Marie在大學讀了幾個神學相關的學位,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但沒想到讀完後Marie便放棄了她的信仰。每個人對靈性和信仰的追求,隨着時間和年齡變遷會有所不同, Marie放棄信仰的原因,是因為修讀神學學位時,了解到那些寫聖經的人,並不是完全為了神,還有各自背後的私心和目的,這讓她看到人性的不單純,因而感到很失望。
我跟Marie說,有其他動機其實也很正常,寫聖經的也是人,大部份人都是有私心的。Marie說她經常感到掙扎,究竟人生的意義是甚麼?答案是否根本就沒有目的?人生不過是空虛?我表示其實同意人類的生存並沒有目的,人類的智慧有限,根本沒有可能去了解和猜測甚麼是神,姑勿論神的旨意,但這個宇宙的背後,肯定有一股智慧存在,是有目的的。對於靈性的追求,便是將不能預知和不能控制的宇宙奧秘交託給神,並且臣服和相信,所有事情都會被安排妥當。
Marie問那神是否代表一股力量?我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為如果我們作出形容,便是一種限制,而神是無限制的。宗教對於我來說,主要作用並不是真理的傳播,而是給心靈帶來安慰和鼓勵,靈修的儀式,集合眾人一起祈禱的體驗,
能為生活起到正面和積極的作用。Marie雖然放棄了信仰,但她一直努力為社會做公益,並沒有放棄靈性上的追求。與Marie甫坐下便能重拾當年未完的宗教話題,真的讓我感到很開心。
Profile:
趙世曾女兒,卓能(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慈善機構相信愛基金創辦人,愛好駕駛直升機。( http://www.facebook.com/foundfaithi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