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 願無盡:《1+1》與《女兒紅》 - 黃修平

【七筆思議】
願無盡:《1+1》與《女兒紅》 - 黃修平

最近接受過(也婉拒過)好幾個關於本土電影的訪問,都問到香港電影是否已死?最近的本土電影可否令它復蘇?其實香港有更多事情比電影更快地步向死亡、更逼切地要我們去救。要救亡其實有很多實務的行動可以做。至於創作,我個人認為從來都不是一件functional的事;我懷疑一個導演恃着救亡的心態是否能拍出好電影。同時,已有不少評論認為,很多港產片只是看準了時代的缺失而讓觀眾便宜地去消費本土。我覺得這說法沒錯,但電影作為通俗流行產品的部份,這不是罪呀,人確是喜歡吃糖的。當然,正如咖啡,一杯真正好的咖啡是你不落糖也能嚐到它或苦或甜的真味。慶幸這陣子我還喝到幾杯好咖啡。今天想講八十後創作人賴恩慈。
《1+1》是賴恩慈2010年的短片,奪得了鮮浪潮及IFVA的大獎。作為一套約30分鐘的短片,它非常難得地獲電影院作商業放映。聞說當年該影院跟她的協議是,每滿座一場就加開一場,結果它總共放了40場。《1+1》是居住在菜園村的爺爺和孫女的市區遊記,它沒有直接講面臨遷拆如何對應,也沒有一條曲折的故事線,而是透過兩爺孫的各種趣怪軼事,和當中充滿寓意的風趣對話,帶出珍惜舊事物的訊息。戲名「1+1」滿有詩意,除了是「爺+孫」外,也像徵人的歷史及生命,就是從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它是殘酷世界中的童話,但不會跌入常見於年輕文藝創作的小清新俗套,其中兩演員(楊秀卓及簡慧賢)的火花處處,把原來有點不現實的對話表現得流暢有活力。看《1+1》很快樂,卻給人抗爭的力量。
賴恩慈更為人熟悉的是她編、導、演的獨腳戲劇場《女兒紅》(聯合編導楊秉基)。就算你未看過也一定記得那貼滿街頭的大紅花頭女子。在劇作中賴一人分飾由十歲到七十七歲的女子,道出一個又一個女人最痛的私密故事。《女兒紅》憑着賴的個人的魅力與技巧,以及簡單道具及劇場魔術,與觀眾很自然地融為一體。她時而為旁述者時而變成不同的角色,當她成為角色時,又很自如地來回於虛構的劇情與現實的劇場之間,大部份時間是以角色的身份直接與觀眾對話。明明在你面前的舞台很抽象 ,但你不覺得自己在吃花生睇戲,而是讓一個個真實的人物繪形繪聲地跟你說着自身血淋淋的故事。戲子無情,這些故事當然交織着真假,但故事講到最後,一切恍如轉化成真實,很動人,很奇妙。

創作圈需要一個賴恩慈

《女兒紅》將於今星期五、六、日在伊館重演。我在為它自拍的推薦video中說香港現今的創作圈需要一個賴恩慈。這是源於她對創作的真誠。 於我而言,這種真誠體現於她作品中講故事的風格,既包含着出色的藝術手法,又充滿一種通俗的、平易近人的活力。
還有一點,雖然我不會以此去衡量作品的價值,卻教我難以不對賴恩慈及其團隊「好戲量」搖旗吶喊, 就是他們每次演出的收入從沒入過自己荷包,而是給劇團繼續生存下去。
本周的《女兒紅》如還沒滿座,你真好彩。買VIP票有《1+1》DVD送。

【願無盡】
撰文:黃修平

《狂舞派》金像獎新晉導演,拍電影、教電影、學電影,夢想、創意與時並進。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