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18分鐘,考驗自己的創意嗎?可試用20條意大利粉(當然是未煮過的)、一條繩和一些膠紙,建造支架,托起一塊棉花糖,托得越高越好。手提電話設計師Peter Skillman先後找過幾百人嘗試此挑戰,包括工程師、律師、MBA學生等。一如所料,工程師平均表現不俗,但還是不敵一個組別的參加者:幼稚園學生。
據Skillman解釋,小孩子贏大人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花時間講理論、紙上談兵,一開始便落手嘗試,累積經驗,從錯誤中學習、改良。無人認識意大利粉作為建築材料的特性(連工程師在內),「齋講」的價值有限;不怕犯錯的實踐,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越早犯錯越有利。
失敗就是轉變契機
的確,我們都曾是小孩子,都曾興致勃勃地學習各種新技能──說話、認字、踏單車、游泳、玩球、玩樂器,無一不是經過漫長跌跌碰碰過程。失敗教人難受,本是驅使我們進步的本能,卻也造成我們怕失敗的心態。於是,人長大了,反而變得保守,非常害怕失敗。
我40歲人才為了陪女兒第一次溜冰,事前忐忑了幾天:人到中年,骨頭硬了,還耐跌嗎?其實說穿了,不是怕痛怕傷,而是怕出醜。考試失手、輸波、失戀、失業的滋味不好受,除了挫折本身難受,還有面子上不好過。
「The Upside of Down」講的是以正確態度對待失敗。作者以學術研究、商管個案以至個人經歷論證,無論是個人尋找事業目標和終身伴侶、政府的社會政策、公司研發新產品,都必須經歷試驗,有試驗就必然有失敗。有時,失敗正是逼我們轉變的契機。
不過,理性上明白這道理是一回事,感性上接受卻是另一回事。
上一代搵食艱難,小孩天生天養;到了這一代物質生活較寬裕,我們當起家長,花心力替孩子鋪排一切,說是盡力為他們作最好裝備,其實就是要幫他們避免失敗和挫折。為確保將來事業有成,要入名校;為入名校,先要入名小學幼稚院 Play Group,還要補習、學才藝,家長甚至身先士卒做孩子習作。「怪獸家長」不願承認的心底話是:狗瘦主人羞,孩子失敗等於父母失敗。
孩子若沒經歷挫折,缺乏打逆境波經驗,長大就會成功嗎?2012年,哈佛大學爆出125名學生集體考試作弊事件。該考試本是「外賣」(Take-home)兼「開卷」(Open-book)形式,但禁止考生討論,結果有大批考生被查出曾在網上「交流」。假如你以為作弊者會低頭認錯,未免太小覷這班天之驕子了。他們抱怨考試內容比往年的深,也質疑「討論」定義不應包括上網和電郵,有人投稿報刊控訴作弊在哈佛非常普遍、校方偏找他們「祭旗」,還有些威脅要向校方興訟。連基本的自省能力也欠缺,只懂推諉責任,入了名校又如何?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