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貨老號 走過竹草香年代

山貨老號 走過竹草香年代

已有七十多年歷史,西環的老店大發興記營業至本月三十號,並打算於二十四號舉行簡單的山貨拍賣會。而這幾天,店裏來了很多尋寶之人。

八十二歲的陸輝,扶着竹梯子往二樓貨倉喊:「山東玉米皮籃有嗎?上海草袋有嗎?」女兒將兩包塵封的草編袋從二樓飛下來;「讓路!危險呀!」大碌以麻布紮着的陝西幼竹蓆也轟一聲着地,揚起滿室灰塵。陸伯伯笑:「不摷也不知還有這麼多。這裏的山貨品,大部份都過五、六十年歷史!老過晒你哋呀!」然後開心地逐件拆包,細數手中物的當年今日,眼裏卻像與老友重逢。

記者:陳慧敏

攝影:林栢鈞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發興記,於1930年由第一代老闆霍先生創立。1946年,13歲的陸輝跟爸爸由江門來港,在文咸東街133號跟霍老闆打工。那時候,店子純做山貨生意,手作竹籮、竹鏟等東西賣給農民、漁民及鑿石工:「現在都不用這些東西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大陸封港,大江南北的手工製品,都經香港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地。那時候竹掃把、草蓆、油紙傘、草帽、葵扇跟蒸籠最好賣。陸伯伯回望半年前仍填得滿滿的倉庫:「嘩!當年出貨量真是無可估計的多!」未有貨櫃,貨量是以一卡卡火車來計算。油紙傘每次是萬多二萬把的數量出口;葵扇一包有4,800支,每次船運兩、三包:「都是人手做的,最怕不夠貨!」除出口外,國貨公司都向他取貨,高峯期店裏有16名員工,陸伯伯睡在三層高7,000呎的瓦頂倉庫裏。八十年代接手老店,1992年文咸東街的老舖結業,街坊洶湧而至搶貨尾,一天可以賣得三、四萬元:「跟現在差100倍!」那年代,家家戶戶都飄着一點竹草香。舊區重建,文咸東街133號已消失,1992年搬到石塘嘴西安里,一年後落戶西環域多利道現址。

大部份貨品陸伯伯都記得原料來歷與優點,並打算在拍賣會上細數山貨故事。

當年三十多歲的陸伯伯(左一)跟大發興記的霍老闆(右三穿西裝者)走遍大江南北,參加交易會及搜羅各地山貨。

1983年霍老闆將店留給夥計們,1989年陸伯伯(圖)接手成為大老闆。

手上這把大秤砣以酸枝木製,陸伯伯由入行用到今日,勾起大草蓆秤重量。

走遍大江南北 入貨順道旅遊

當日連同我們,店裏塞了近七、八個客人。陸伯伯走出走入,山寨貓「細佬」緊跟其後咪咪叫,陸伯伯:「佢投訴人多呀!」左手摷出六十年代上海牛角煙嘴,回頭又搬出大叠60年前的山東龍牙草草帽,按壓後仍然軟熟有彈性,開價5蚊:「攞啦攞啦!都費事計了!」哪裏的山貨最受歡迎?「全國都有!我都走遍大江南北了!最開心到內地參加交易會,順便旅遊,我差青島沒去呀!」各地山貨各有特色,六十年代韓國、日本都愛陝西的玉米皮坐墊,放汽車上涼爽又防蟲;走難時,草編的網袋輕身又堅軔,包着大水煲掛上擔挑就走;七十年代引入一批上海草編袋,掀起一陣草袋時尚,連台灣船員都跑到文咸東街入貨。但九十年代塑膠製品普及、內地開放,近15年來,國貨公司如中僑、大華(華潤前身)、裕華,不是結束就轉型,不再來取山貨了。早陣子陸伯伯跌倒,記憶力大減,索性退休。時代運轉,老店走入歷史:「但我還記得它們的貨號呀!這個五十年代上海木珠簾是4450、那個有核桃裝飾的是1160……」努力看,努力記,大部份貨品他都記得原料來歷與優點,並打算在拍賣會上細數山貨故事。回憶之外,更像要為這些山上器物,留下存在明證。

店裏山寨王「細佬」,相伴陸伯伯十多年,跟出跟入咪咪叫。

來自遠山 手工藝品

「山貨」就是「來自山上」的意思。開埠時港人不是務農就是捕魚,山貨舖「梗有一間喺左近」。店裏專賣以竹、草或粟米皮等製作的竹籮、竹竿、竹帽、盤子、桌椅等的日常手工藝品,記錄着一代客家人和水上人的生活面。

六十年代的山東龍牙草草帽(正名仙鶴草),
手編的手工特別細緻,且50年來未見發霉腐爛。

七十年代上海牛角煙斗,據說以牛角作的煙嘴可有效阻隔有害物質,還可涼口、清肺及止渴,全店僅剩四個,預計是24號拍賣貨品之一。

六十年代實淨手杖,陸伯伯說當年的人用來做運動,「轆」背脊。

在店裏尋寶,物件上貼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記,就是文化大革命前的產物,往後都會變成「中國製造」。

六十年代上海製的木珠簾,中間還混合了核桃殼,當年的國貨公司大手入貨,陸伯伯仍記得每款的貨號。

貨倉頂層摷出麻布袋包好的一卷卷竹蓆。

攤開是6呎×4呎手編「雙喜」竹蓆,當年多銷往馬來西亞等地,現售約$30起。

六十年代上海的藤織手提篋,歷經50年仍實淨如新。

篋裏有「3」字型的藤架,保護篋面沒那麼容易被壓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