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炒賣 收藏 策劃 藝術展背後四個男人(二)

挑戰 炒賣 收藏 策劃 藝術展背後四個男人(二)

1萬 買入趙無極畫炒賣

Pascal de Sarthe這位法國佬,由Art HK開始至今年的Art Basel,堅持每年出售一至兩幅兩位大師的作品。「Basel經已成為香港藝術界的地標,但國際化令其失卻亞洲特色。香港畫廊只推介中國當代藝術,我希望在博覽會期間展示第一及第二代中國藝術大師的作品,讓大家明白中國人如何走過來。」
Pascal是最早拓展中國藝術市場的西人,亦是最早收藏趙無極畫作的商家。他九十年代初有幸跟無極大師幾次會面,「他實在太聰明,整個生活都是藝術,與他談一小時活像談了一天,令人疲累。」現在趙無極遺作賣價由600萬至8,000萬港元不等,「八十年代初我買他的畫只值1萬元。」總之,行內人要買得大師作品,都要是識途老馬,找他交易。趙無極於去年4月逝世,5月Basel舉行期間de Sarthe畫廊賣出兩幅朱德群以及一幅趙無極的畫作;今年3月朱德群亦與世長辭,外界關心的是兩位大師作品價格有否大大升幅?「沒有。兩位老師晚年已停止創作,離去並不會造成價格變動。」Pascal說,「況且,趙無極停筆的時候,剛巧藝術市場不景氣,因此當時都沒想過改變甚或策略。最好的策略,就是自己收藏,不再出售。」
話雖如此,今天沒有人知道這位神秘買販手上有多少珍藏。「可否告訴我們你有多少幅趙無極和朱德群的珍藏嗎?」記者問。「不可以。我不想收到藏家的追魂call。」他說。「可以說說其中一件收藏嗎?」「不可以。」「如果人生中只可收藏一件作品,你會選趙無極還是朱德群?」「我不是從藝術家,而是從質量考慮。」「那你的珍藏中,哪位的質量最好?」他回我一個檸檬:「不能告訴你。」Pascal自言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商家:「雖然賣的每幅都是我愛的。但我告訴自己,我要吃飯,要生活,因此買賣毋須後悔,毋須掙扎。」趙無極及朱德群為他帶來巨富,證明當年放棄藝術家夢是絕對正確。他不忘補充:「不過,我都教導我的兒子,辦畫廊,不但是一個金錢的勾當,還要有熱誠才行。」
自從四年前兒子Vincent加入de Sarthe,因其愛好中國當代藝術,為畫廊帶來全新的局面。今年de Sarthe於北京開設新畫廊,亦由Vincent主理,主打中國當代藝術。香港Art Basel這邊就同時帶來一系列中國當代藝術家。「展示大師級以至當代作品,就能更全面觀看中國藝術發展。這些藝術大師如陳箴,亦為年輕藝術家打開門路。中國當代藝術家對社會發展很重要,如王國鋒以攝影探討社會主義底下的新聞真實性。」

訪問當日剛運來Kazuo Shiraga作品《無題》,讓Pascal喜出望外。

2年 策劃跨地域藝術空間

「電影和錄像很多時在藝博會被忽略,但它們卻是藝術脈胳中一種重要形式。」談到今年Art Basel的「不一樣」,香港Art Basel總監Magnus Renfrew興奮地介紹第二屆香港Art Basel加插的光映現場(film)環節。
作為世界上最舉足輕重的藝術交易平台,交易類型理應力臻全面,無孔不入,這顯然是Art Basel的野心,今年香港Art Basel便分影視展一杯羹。Art Basel在Miami也曾滲進錄像元素,但Magnus強調,「香港會很不同。」「走馬看花的欣賞藝術品,也許會錯過一些好的錄像(moving images)。透過一個藝術氛圍,被鎖住一、兩個小時,有食物和飲品,吸引觀眾眼球在一些短片、紀錄片、影像藝術作品,非業界的公眾可以免費參與,有興趣的藏家和片商又可以購買,將會是很好的經驗,唯一的關注是要預早登記名額有限。」為期三天的特別節目,在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內播放。駐北京及蘇黎世並身兼策展人、多媒體藝術家及製作人三職於一身的李振華將負責策展。
由Magnus做舵手打造的Art HK空前成功,吸引了管理Art Basel的MCH瑞士展覽(巴塞爾)有限公司收購六成股份,去年起香港便升格為既具國際規格又有東方特色的香港Art Basel。不過,很多人擔心,香港Art Basel是一場商業上的文化入侵,新名稱與Art HK的舊名命運相同,泯滅了香港本土特色,就像今年約一成的畫廊來自香港便略遜去年。Magnus說,他們沒有單純把Art Basel移植香港,保持不變的是有超過50%的參展畫廊來自亞洲及亞太地區。「我們的規模從三年前只有一位貴賓經理增至24位,可見我們有心向文化機構和收藏家推廣香港及亞太藝術,同時我們的參加畫廊也由前年的265間縮減至維持245間,就是希望保持品質監控。」

稱他為「空中飛人」絕不為過,因他大部份時間都因工作關係,穿梭世界各地,專訪時還能一口氣朗背如流。

讓外國收藏家關注亞洲藝術

絞盡腦汁,作為香港Art Basel的精神和實幹型領袖,Magnus說唯一的責任與使命,就是把藝術帶出一個既定框框,盡量將不同形式和可能性的當代藝術展現,從而對社會造成影響,因為藝術與生活和社會根本密不可分。另外同樣重要的,是讓外國收藏家能有關注亞洲藝術的直接途徑,同時灌輸畫廊對藝術收藏系統重要性的訊息。「收藏家已進行跨地域的收藏,這是市場的大趨勢,我們正好當中外藝術收藏家的橋樑。」與往年一樣,展區分為畫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及藝聚空間(Encounters)四個部份。談到未來的三年或五年大計,Magnus則罕有地皺眉,強調市場分秒劇變,妄自訂下一年計劃都不合時宜,半年計劃都怕生變,未來只有把持國際視野見步行步。

今年是第二屆Art Basel,這對全球和香港藝術市場都是件大事,而且對香港文化發展的影響慢慢浮現。

「光影現場」電影展覽區

今年Art Basel將推出電影展覽專區,由Beijing Art Lab總裁李振華策展,放映由藝術家創作及講述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展區將於5月15日至17日於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內進行。

Tokyo Gallery + BTAP 

Shimura Bros 《SEKILALA》(2006-2008)

Taka Ishii Gallery 

石田尚志 《Burning Chair》(2013)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 

Dinh Q. Lê 《South China Sea Pishkun》(2009)

「Encounter」巨型裝置展區

Basel邀請國際博物館協會—現代美術館委員會的董事局成員長谷川佑子策展「Encounter」巨型裝置展區。

Cecilia de Torres 

Marta Chilindron 《Cube 48 Orange》(2014)

Starkwhite 

Rebecca Baumann 《Automated Colour Field (Variation V)》(2014)

Mizuma Art Gallery 

Miyanaga Aiko 《Lette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