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母親歷四分一世紀心痛喪女 夫中風 母翻衣憶血債

天安門母親歷四分一世紀心痛
喪女 夫中風 母翻衣憶血債

【六四25周年】

母親節對於天安門母親來說意味着傷痛。六四槍聲響起,多少朝陽般的生命嘎然而止,包括馬雪琴未滿19歲的女兒張瑾、徐玨21歲的兒子吳向東、祝枝弟30歲的兒子郝致京……對於這些等了25年、不知還能等多久的母親們,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要當局認錯,還孩子一個公道,而至今只有遺憾和失望。當局還在以維穩之名,任意侵害着她們自由和權利--不能接待記者、掃墓也要有警察陪同……連70多歲、身患癌症的老媽媽也不放過。誰能不悲憤!

「這就25年了,你看多快呀!中央領導都換了好幾個就是不給解決。有錯就是有錯,你能擱到我們死?我們死了還有孩子,還有孫子,這是筆血債!」《蘋果》記者走進北京天安門母親馬雪琴的家,今年69歲的她衣櫃還藏着小女兒張瑾穿過的用過的東西,看見會心痛,但就是不捨得扔掉:「她的書包,游泳衣。還有外衣、大衣都給她留着。你看這不還新新的。」
「這個孩子特孝順,懂事,孝順奶奶、姥姥,她們都住西城區那邊,她去給奶奶洗頭、做飯。真是好人不長壽。」每次提起小女兒,馬雪琴都會嘆息沒天理,以及共產黨的殘暴:「這事兒是忘不了的,除了我閉了眼沒辦法。活着我就得給孩子爭這個(公道),讓他們交代清楚,這事歷史上是抹不掉的。做了錯事,殺了人就得說清楚。殺人不眨眼的,哪有共產黨這麽殘忍,劊子手!」

翻看舊照,馬雪琴懷念小女兒的乖巧孝順。

醫院收停屍費 傷口灑鹽

89年6月3日夜裏,剛開始在國際貿易中心工作兩個月的張瑾去完探望奶奶,由於公共汽車已經停駛,男友陪她走路回家。走到民族文化宮附近遇到掃射,二人躲近一居民大院,仍被子彈追擊。頭部中槍的張瑾,被街坊用門板從房頂上走(為避開街頭的掃射),抬到郵電醫院。4日凌晨不治身亡,死亡證上寫明是槍傷。
女兒被打死的消息傳來,縫紉女工馬雪琴精神崩潰,吃不下飯、下不了床,每天以淚洗面。而之後發生的種種,更猶如在傷口上灑鹽:「當時單位不敢對外說,發了兩個月的工資,就了了這事兒。醫院還要停屍費,不給就放在太陽底下,曬得從腦袋往下流血。火葬場的車也要錢。就那麽缺德,想起這些事真的要氣瘋了。為了要點小錢,這麽可惡,沒有仁義。那時候就這麽腐敗,就認錢不認別的。」在給女兒立碑時,官方不讓寫死於八九六四:「當時不讓寫六四,寫了六月三號。連日子都不讓寫。」

張瑾去世時候還不滿19歲。

張瑾頭部中槍,不治身亡。

孩子死幾百人 歷史抹不掉

丈夫張俊生是個復員海軍,對於最疼愛的小女兒慘死,眼淚只能在心裏流。他四處討公道不果,積怨成疾,患腦中風、直腸癌、胰腺炎,2004年去世。馬說:「老頭因這事兒傷心過度,半身不遂最後眼睛都沒閉上就走了,可見這孩子在他心裏多重要。」丈夫死後,馬雪琴搬去大女兒家住了近十年,直到一手帶大的外孫考上大學後,才回到舊居。現在每日陪伴她的只有一只貓和去世家人的遺物,看到相片,免不了想起往事,再度失眠。
「這些有出息的孩子白白死了,不是死一個兩個,是幾百人。他想抹是抹不掉的,這歷史是抹不掉的。死了這麽多人。北京這兩輩人都知道,也就騙騙外地人沒看見的。當時屍體叠屍體,沒地方擱,多慘!」提到官方對於六四的種種說詞,這個溫柔的媽媽難掩氣憤:「他們說的不是真實的,有些話真的過份。紀念碑上明明有槍眼,還說沒開槍,他們放屁!」

她回憶喪女之痛令丈夫多病齊發,死不瞑目。

女兒的包包及衣物,馬雪琴珍藏多年。

為女兒討回公道是馬雪琴唯一夢想。

一年一度的天安門母親聚會,對她來說是一種安慰:「見面說個話。有比我們家還慘的,留下一家老小。」而官方各種方法施壓,從開始幾年每逢開會、敏感日就有警察在院子裏站崗,到後來由門口的居委會代勞監視、騷擾,馬雪琴大罵缺德:「怕我們怎麽樣,威脅我們,擾亂平靜生活。就這麽缺德。這些年了沒甚麽好害怕的,道理在我們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