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局傑出員工 搶救傷患20年 急症護士 同理心扶危

醫局傑出員工 搶救傷患20年 
急症護士 同理心扶危

【本報訊】面對每天如同打仗一樣的急症室,人稱「Ha哥(音:哈哥)」的急症科專科護士林啟昌,在「戰場」多年都不言倦,仍然覺得充滿挑戰,更形容救死扶傷不只是一份工作,還是生活中一份使命和承擔。曾參與台灣九份車禍、南亞海嘯與埃及熱氣球意外救援工作,令他體會到處理身體傷患與心靈創傷同樣重要,當護士講求護理技巧,也要有同理心。
記者:梁麗兒

完成拯救工作後,林啟昌在飛行服務隊的「超級美洲豹」直升機前拍照。受訪者提供圖片

現年50歲的林啟昌,在公立醫院急症室工作20年,身經百戰,現為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的急症室及專科門診部門運作經理,是本港最早一批到海外大學接受急症專科護理培訓的護士。「Ha哥」取自其英文名Harris,連醫院「阿嬸」都這樣稱呼他。
海外救援經驗令他走出急症室,獲益良多。首次是2004年與醫管局急症科醫護同袍,到台灣九份處理港人車禍,令他體會到急救講求「執生、變通」。當年傷者由民航機運送返港,因無法拆走飛機座椅,只好將病人連擔架床,直接放在連排座椅的椅柄上,但卻增加了護理難度。如病人吊鹽水,插喉管的手要放在方便護理的位置,「喺機上點擺位、點分工好重要。要一早諗定病人若心臟病發,第一步要先放落地搶救,唔可以到時先算」。

醫護忌講節哀順變

除了要處理身體傷患外,照顧家屬情緒也是學問。原來醫護最忌講「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會惹人反感。家屬接獲親人死訊後,哀傷情緒、呼天搶地為自然反應,須接受和度過。醫護人員輕拍膊頭、送上一杯暖水、一張紙巾;或說句「有乜嘢幫到你?」更實際。去年他赴埃及跟進熱氣球意外的死者家屬,全程與臨床心理學家幫助家屬度過哀傷及處理後事。
另一難忘經驗發生於10多年前,數名工人在意外中重傷,送院搶救不治,他負責通知其中一個家庭,包括一名拖着小孩、伴着年老家姑的孕婦。他即時找來社工支援,安排輪椅、病床備用,才告知家屬不幸消息,「生理上嘅護理、診斷有書讀,但心理照顧要靠經驗、跌跌碰碰累積」。
公院急症室經常逼爆,病人輪候時間長,埋怨、投訴特別多,他卻認為近年醫護與病人關係有改善,因資訊發達,病人會上網尋找疾病和藥物資料,參與討論,有助作治療決定,「𠵱家多咗病人返嚟問嘢,醫護人員嘅字眼要更準確」。他也要溫書「睇吓兩隻藥有乜嘢分別」,以應付病人突然「問書」。縱使急症室工作如何忙碌,當偶爾聽到病人感激說句「唔該晒,林生!」已令他心滿意足。
採訪當日,林啟昌帶記者到急症室了解工作情況,剛巧有病人要搶救。他二話不說,即時戴上手套等裝備,參與醫護團隊「作戰」,救人其實是不分時間與場合。他近年致力培訓新一代急症科護理人員,在各機構如醫管局急症科訓練中心、飛行服務隊、民安隊及紅十字會等,教授急救課程、參與拯救工作,貫徹救人宗旨。他獲醫管局頒發本年度傑出員工獎,表揚他對本港急症護理服務的貢獻。

在九十年代一次展覽中,林啟昌(右)向當時的港督衞奕信(左)介紹心肺復蘇法。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