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全職媽媽快一年,實在享受箇中樂趣,像在跟家人拍拖一樣享受相處時間,一起探索生命旅程,笑看生活點滴。一年前剛開始時,經歷了一段適應期才到現在的境界,從一個在外跑的事業女性變成在家一腳踢的媽媽,談何容易?這雖是我的個人選擇和決定,也絕對相信這是對我家最合適的方案,但做對的事不等於做容易的事。
首先從工作範圍和所需技能角度看,簡直是天淵之別。一間公司有明確長遠策略,也有實際短期目標,更能用收入、盈利和數據量化目標。我家的長遠策略和目標是甚麼?在外工作若有合理合邏輯的腦筋而非感情用事,代表有能力和競爭優勢。家裏的工作卻反而用「心」處理更恰當。在公司若生意額達標或超出預期,一定大事慶祝。在家很少有這種超標情況,通常只有不達標,試想想:回家看見廚房擦到亮麗閃爍,會否立刻慶祝?相反若佈滿油煙就嘆息投訴,可見家中工作是一種thankless job。社交圈子也完全改變,由學歷和目標相同的同事,變了不同背景的家長,未工作過的以至女強人甚至企業家都有。
第二,剛開始時身邊有無數親戚朋友,甚至我父母也懷疑我的決定,獻上問題和意見:「為何這樣做?」、「你肯定這是最好的決定?」、「我不同意這決定,完全浪費工作經驗和學歷。」、「你懂數學嗎?你在外做事可以請很多人照顧女兒和家務。」起初我的頭也被這些「噪音」弄到像擺鐘一樣。有天我卻安靜問自己:「我要多少工資才願意將女兒交託他人管教照顧呢?」這時我的「心」而非我的「腦」回答:「任何工資也不願意。」此後「噪音」再不影響我。更重要是我明白不會所有人也同意我的選擇,何況我根本就沒要求別人同意。
最難過關口竟是自己內心掙扎。我習慣向明顯的目標和時間表進攻,習慣與同事用創意和知識解決問題,推進新項目,也喜歡挑戰自己情商(EQ)與各類人共事。除金錢上的得着,更得到知識增長和領導帶來的滿足,覺得自己受重視、被欣賞。在家情況不一樣,沒有受薪,也沒有在踩單車,去主題公園或洗衣服時得着新知識和領導技能。當時確實在這方面掙扎,問自己會否適應。 幸好這疑惑沒滯留多久,很快就提醒自己做這個決定的理由。知道專心做一件事會減輕其他憂慮,如「做甚麼」、「怎樣做」、「何時做」。另外我很坦誠向家人,包括父母和妹妹訴說我的感受,希望得到精神上支持。跟女兒分享竟出奇的容易,告訴她這是媽媽首次全職照顧家庭,需時間適應,就好像她首次上學,女兒回答完全明白。真正讓我適應下來就是學懂活在當下,如跟女兒游泳就專注游泳而非想做晚飯,做飯時不想女兒還未做完功課,腦和心都專一放面前的事。 幾個月來我適應了做全職家長,還非常享受。回頭看,適應過程跟別人和環境都沒關係,這些都沒改變,唯一改變是自己的態度和角度。
康 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