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小確幸……

他們的小確幸……

有近40年歷史的北角「13座牛雜」,貨如輪轉仍敵不過香港貴租轉戰台灣,老味道飄洋過海總算可重生,但更多食肆在過度開放旅遊業下已「後會無期」。美國CNN今年初列舉台灣十大優點,有近一半與飲食有關,在深巷賣七里香的鐵皮檔與米芝蓮星級食肆,均能有尊嚴地共存共榮。
台灣周日街市,兩位學生孭着手提冰箱擺賣自家製鮮乳酪,售罄就好瀟灑;專門賣梅子的小攤子,港幣十元八塊一杯梅汁,老伯附送他的故事。沒有雞汁調味的城市,人情味最清純可口。以下三位港人義無反顧的投奔生活和經營成本較低的寶島尋味去,尋夢去,各有故事。開麵包店、精品咖啡廳和住家私房菜,都不是連鎖壯大賺幾桶金的選擇,堅持換來可能只是伯樂輕聲讚許。在台北小社區,逾千呎地舖月租不用一萬港元,不用跟業主博弈,這個舞台顯然較容易survive。看他們帶着未過保鮮期的天真,堅持為理想找個出口而非藉口,感受到台灣所謂的「小確幸」。

老保釣黃仁達:在香港住三四百呎屋,一定吵架!

自詡為「老保釣」的黃仁達,本來應該做隻閒雲野鶴,為替太太圓夢打造了甚具法國風味的麵包店,他說麵包香不怕巷深。

「太太有這個夢想,我怎能不支持她?」曾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保釣行動中堅分子的黃仁達(Yan),也是香港先鋒畫家與電影人黃仁逵(阿鬼)的哥哥。已屆退休之齡的他本來靠出版旅遊攝影集便可打發時間,但為了完成太太Coco的終極心願,三個月前於台北溫州街開了法式麵包店「恩可廚坊」。
一個晴朗的周一上午,我來到黃仁達的麵包店,夾道有青葱樹木和小花,舖外放有一張小桌和凳子,甚有法國巴黎小店風味。開店不久即有年輕媽媽推着嬰兒車來買麵包,但不知道周一麵包師傅休息,於是選了一些餅乾和蛋糕。「自從去年11月籌備舖頭以來,我們和麵包師傅都無放過假,故決定逢周一讓他放假,否則太不人道了。」自言不是從商材料的黃仁達,悻悻然道盡辛酸:「賣麵包與你在家做麵包不同,在家我心情不好可以不做,但開舖是一個責任,幾疲累都要死撐下去。」
還有太太對天然麵包和品質的堅持。「我們做的法國麵包(baguette),堅持用法國T55拉麵粉來做,裸麥麵包一定要用德國裸麥麵粉來做。」很快又有兩位剛參與反核四活動的美少女來選購曲奇,她們與黃仁達談了良久,一貫台灣人熱情。他說開舖的基本理念是提升生活的品質,堅拒加防腐劑的麵包較快變質,兩夫妻惟有把賣剩的麵包捐到食物銀行。去年他共投入200萬新台幣(約52萬港元)開店,大隱隱於小社區約一千呎地舖,租金只須約8,000港元。距離收支平衡遙遙無期,你說賣一個麵包能賺多少?幸好麵包店靠夫妻倆的好友謝寧免費給予「曲奇4重奏」最出名的「蝴蝶酥」與「綜合餅乾」台灣獨家代理權,以示支持。不過,賣人家曲奇始終不及自己的天然麵包,尤其他與麵包師傅共同研製充滿香港回憶的雞尾包。

黃仁達請朋友從香港帶來20個雞尾包偷師,再請廚師用優質麵粉重新打造,自信出品比香港的雞尾包更好吃。

留台廿年 反跟太太入籍

黃仁達來台定居是一個意外。1994年他到台灣替某個電視台開荒,想不到一住便住了20年,1984至1986年曾試過回流香港但已不習慣,結果七年前成功跟隨太太入籍台灣。「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是台灣過客,從來無想過要申請居留,現在覺得台灣選擇多,真的好難回香港住。我曾經想過搬去大嶼山,但與太太商量,在香港住在三四百呎的蝸居,到時朝見口晚見面一定吵架。」談到未來,他說期待自家麵包的美味可以廣傳,「好像吳寶春麵包般出名日日排長龍就好。」

恩可廚坊

台北溫洲街51號
電話(886)2-2365 6138

女強人吳珮文:沒有誰比誰戇居。

「最重要你在這裏做甚麼,別人也不會話你好戇居、低下,不會常常以錢衡量一個人的成就。在台灣做唱片的朋友因為市場衰落而失業,為了養活兩個仔在家樓下賣麵,在香港不會發生。第一,小販管理隊會捉你,第二,你的朋友會認為你好折墮。」曾在跨國公司任市務推廣要員的吳珮文幾年前開展了自己的公司,原本以月租18,000元於香港租住跑馬地幾百呎蝸居,兩年前隻身來了台北,因為8,000元已經可以租到比舊居還大的居所,香港變成了paper office。

辦私房菜 過癮兼交友

更重要是,在這裏她透過烹飪的愛好找回生活。
一直熱愛下廚的吳珮文,平時會招呼朋友試菜,今年開始每個月會在家舉辦一次私房菜,只辦一圍,滿足自己的烹調癮也為結交新朋友。始終一個女子會擔心人身安全,暫只透過朋友口耳相傳招徠,反應良好。「我的私房菜希望一直做下去,未來可能再找一個地方做一個以分享為主的kitchen studio,不單我,每晚都有不同廚師上場,令一些沒有自己餐廳的廚師,或受制餐廳菜譜未能發揮自我的廚師來獻藝。」除此,她正部署短期內在台灣引進西餐食材雜貨店,目標是開兩至三家,但絕不會連鎖式經營。
「有朋友叫我擺地攤,我認為OK。台灣有好多市集,擺攤很普遍,在街撿東西回家不會有人覺得你好cheap,而且是大部份人的心態。」她說,在香港大部份人會好努力觀察別人是否住在華房,或者以薪酬標籤一個人是否成功,在台灣每個人卻是好努力過自己的生活。「坦白講,你不可以看輕掃垃圾的人,如果這個世界無人掃地,你猜會怎樣?」訪問那天她特意為我精心打造香蕉蛋糕,然後趕往台中郊區去看螢火蟲,努力生活。

她偶爾在社區組織教烹飪,希望與人分享下廚樂趣,甚至帶人往雜貨店由購食材開始講解。

吳珮文愛上台灣生活態度,就算她放棄高薪厚職去教烹飪,都不會有人笑她戇居,台灣人較少純以錢衡量個人成就。

咖啡文青王凱文:咖啡店開得比客人多!

港人王凱文當年在台灣政治大學念應用數學,經常泡一間名叫「挪威森林」的藝文咖啡廳,在那裏認識一班文藝青年,理科仔受薰陶去讀哲學和欣賞藝術,更愛上音樂與咖啡。「那店很有江湖地位,不只有藝術家和文人幫襯,政府官員甚至不時會去『收風』。」後來咖啡店易手後氣息今非昔比,王凱文卻萌生重建森林的念頭。
畢業後在星巴克和代理咖啡公司工作過,邊品嚐咖啡邊學沖咖啡,2012年中投資了100萬台幣開了巴黎米咖啡館(Cafe 8mm),堅持走精品路線,用特定產區莊園的上好豆子,不做人有我有的行貨。店舖裝潢也甚具工業味,營造早期法國龐比度藝術中心的感覺,有別於同行的華麗優雅,整件事很藝術。
台灣很多人都有開個性咖啡店的夢想,但太個人化意味很難大做。王凱文早知賣咖啡容易,賣精品咖啡難,也接受自己的堅持未被認同,尤其咖啡店處身大學區,賣較高價的精品咖啡始終有難度。試過有客人一坐下便問:「你們有放包包的籃子嗎?」當他說不好意思沒有時,客人馬上穿外套走,他無奈問自己:「客人要找包包休息站,不介意損失一杯好咖啡?」
台灣咖啡歷史較長,造就許多咖啡店,有50年的老店也有新來者。王凱文坦言近期反服貿事件刺激更多人創業,因年輕人有感薪酬不升又擔心失業,故寧可創業博一鋪,他計過單是該店附近過去年半便新開了11家咖啡店,共有30家店,是「咖啡店多過喝啡人」,加上台灣人愛「巷弄文化」,再隱蔽也有人找上門。面對競爭他苦笑擔心不來,靠走位應對,例如別的咖啡店凌晨便關門,他堅持三四點才關門攻佔夜貓子市場,且兼賣比利時和德國啤酒,更為世界杯做好轉播準備。王凱文曾回流香港,2000年在港某建築公司工作一年,但因習慣了台灣的慢活和藝文氣息而感覺與香港脫節,最後落戶寶島。他認為港台最大文化差別是生活節奏,台灣人生活比較放鬆,追求獨自安靜的空間,又重視互動的自創手藝。

王凱文在台灣讀書和接觸咖啡,最後留下來開自己的咖啡店。巴黎米的諧音是「八米厘」,是電影的代名詞,也是一粒咖啡豆的「腰圍」,銳意將電影與咖啡結合。

咖啡館以藝文氣息招徠,平日很多學生更當是自修室。

把藍調與爵士音樂結合的已故音樂人Ray Charles是王凱文的偶像,王研製的招牌咖啡結合咖啡與朱古力,更以Ray Charles命名向偶像致敬。連同精製香蕉蛋糕和型格枱燈,也是王凱文親手製作。

巴黎米咖啡館

台北新生南路三段60巷1號
電話(886)2-2363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