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代表香港參加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視覺藝術家李傑,兩年前曾拋下一句「在香港想殺人」,便定居台北,偶爾回港反而感覺自在,與家人關係更親密。今時今日,豪言壯語依舊鏗鏘,比台北家中的電結他還要rock。
「是社會政治因素使然,看着香港越來越衰,現在衰到食環署欺負阿婆,見到大陸客隨街便溺可以當無事發生,見到那些局長還可以安坐辦公室,我才是包容。別再叫我包容,這些事不可能包容。我叫自由行去你家便溺你都接受不到啦,局長?」李傑對香港種種現象依舊關心,因生於斯、長於斯;心生憤怒,源於愛之深、責之切。
1978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李傑,活躍於國際藝壇,曾參與多個國際藝術展,他的作品也被世界各地多所知名美術館和重要藏家收藏。但香港地方小、空間小,連思維都狹窄,逼他出走。他的創作孕育基地火炭工廈,一個單位已被炒高至五六百萬,他在台灣永康街小區租一個逾千呎的老房子月租才七千,台灣的生活成本低,空間大,率先吸引他。「突然想離開香港,其實不一定是台灣,只是發覺台灣較近,那種慢生活節奏比較適合我。」他說,已適應了慢活和台灣的社區人情味,回港拼搏似乎不太可能。的確,創作人和藝術家在香港夾縫裏生存,是件痛苦的事,想畫一張十呎大畫也無地自容。
走進李傑於台北的居所,寧靜、簡約、閒舒、空曠,他手繪的窗簾布、創作經常出現的妮維雅手霜和「李傑藍」拖鞋散落家中,分不清是裝置還是家具,根本就是他作品的「示範單位」,此時iPod傳來Suede的《So Young》,堆砌出李傑的藝術與生活空間。可惜業主要賣房,李傑正在找尋新居,可能是個複式的老房子,租金也大概是八千港元的香港劏房價,最關鍵是樓下有公園。在香港,公園比豪宅奢侈,台灣滿足到他。「近來台灣都亂七八糟,香港實際情況改變不了太多,也不能太悲觀。」他咕嚕。
如此看來,並非台灣拉力,而是香港推走李傑,九七前「移民」話題重新熱炒。「是。真是被推走的,我沒想過移民台灣,亦不敢說是否長駐台灣,但肯定不會base在香港,心態上無需要。」遊子也有回歸一天,但這一天最好還是別出現。「如果要再令我搬回香港,好肯定只是為了政治原因,(救亡?)幫不幫忙已是別論,而是死都要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