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首間兒童醫院預計於2018年起投入服務,該院將會引入新技術,經大腿以導管植入心瓣,代替現時開胸手術。兒科專家指,按人口增長推算,醫院落成時兒童心臟外科手術量會增加10%至15%,並有1,700名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雙非嬰兒可能在港求醫,政府規劃服務時應同時考慮雙非兒的需求。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周啟東昨日在醫管局研討會上表示,該院整個兒童心臟科,未來會轉移到兒童醫院工作。他希望屆時可引入新技術治療心臟或肺動脈瓣等問題。該技術由病人大腿引入導管,再引進人工心瓣;與現時手術比較,病人不需承受開刀留下的大傷口。本港每年有5至10名病人,要作傳統開胸手術。
初期未有電療服務
周又指,現時本港每年平均進行約350宗兒童心臟外科手術,另有約500宗心導管診斷或介入性治療。按人口增長推算,2018年外科手術會增加10%至15%;過往本港約有17萬名雙非嬰兒出生,以本港先天性心臟病病發率1%計算,約1,700人會患病,他們可能會在港求醫。2010至12年雙非嬰出生高峯期間,有逾10%的兒童心臟手術病人是雙非嬰。
周指,政府規劃兒童醫院服務時,應同時考慮雙非兒的需求。瑪麗兒童心臟科約有12名醫生,預計須從其他醫院,調派多5至6名醫生到兒童醫院。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手術成功率高,2012年手術後30日內死亡率只有1.66%,較國際水平低。此外,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也指出,未來該院兒童癌症中心會搬往兒童醫院,但兒童醫院初期沒有放射科,病童要到鄰近的啟德醫院做電療。李又指,本港每年有200宗兒童癌症新症,醫管局整體兒童癌症個案中,有10%至15%屬非本地兒童。近年威院兒童癌症新症增加約一倍,與本港出生率及雙非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