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真相(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 關焯照

自由行真相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 關焯照

過去幾年,自由行的後遺症逐漸浮現,例如推高商舖租金、物價上升、走水貨、黑工等負面影響已被傳媒不斷報道,但最令筆者意外的是,由兩地文化差異衍生出來的衝突竟然可以觸發兩地網民和部份報章傳媒罵戰,看來現在特區政府是時候細心分析究竟自由行出了甚麼問題。
要理性和客觀分析問題,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自由行為香港經濟帶來的好處。以筆者觀察,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產生兩個正面的影響。第一,創造大量低學歷和低技術的職位,與旅遊業相關的職位由2002年的14.22萬個急增至2012年的25.09萬個。第二,大幅增加旅遊業的收入,由2002年的358億港元上升至2012年的946億港元。從以上兩個數據來看,自由行的確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
但從內地旅客的數量增長幅度來看,2009/2010年明顯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自2009年後內地旅客的數量暴升,每年平均增長高達四百萬至五百萬人次,這與2009年前有很大差別。這現象其實不難解釋,因為在2009年4月,港府推出「一證多簽」計劃,容許有深圳戶籍的居民以「一證多簽」身份,在有效期一年內,可以無限制地出入香港,每次逗留時間不超過一星期。根據政府在年初公佈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下稱「評估報告」),自2009年4月至2012年,總共有22.6百萬人次擁有深圳戶籍的居民以「一證多簽」身份來港旅遊,而在2012年,「一證多簽」的旅客佔整體自由行旅客的比率是42.5%。以筆者估計,這比率在未來幾年將會上升。當然,理論上,「一證多簽」旅客越多,旅遊業便越受惠。但如果我分析「一證多簽」旅客在香港停留的時間和平均消費,我們便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

根據「評估報告」,絕大部份「一證多簽」的旅客是不過夜的。在2012年,不過夜的比率高達90.9%。而他們的人均消費只有2,057元,遠遠低於在港過夜的自由行和非自由行內地旅客(附表)。如果政府是想推動一個有質量的旅遊業,便應該反思現時「一證多簽」旅客是否我們需要的旅客了。
立法會秘書處在周三公佈「個人遊計劃」的研究報告內容,其中一個觀點值得政府參考。報告指出自由行旅客的消費模式徹底改變了本港零售業格局,為迎合自由行旅客的購物喜好,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店數目在10年間急升了15倍,由2004年的90間急升至2013年的1,440間。至於服裝及食品店數目也有不俗的增長。然而,筆者看到這種變化只感到百般無奈,因為零售層面過於單一化,肯定不是好事,更遑論商舖租金狂升的問題。
從最近三年的非內地旅客數量來分析,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城市的地位似乎也出現問題。從統計處得到的旅遊資料,非內地旅客數量在2012年和2013年竟然出現負增長,2011年至2013年非內地旅客的數量下跌了8.5%,這情況是否反映香港有太多內地旅客,以致非內地旅客卻步,仍要作出詳細研究,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實需要找出真相。
自由行令旅遊業的收入急增是一個事實,但旅遊業的持續好景卻沒令香港的貧富差距收窄。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在過去10年是上升的,由2001年的0.525升至0.537,顯示自由行創造出來的大量低學歷職位未能解決現時香港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
自由行推行至今已超過10年,是否好處多過壞處,歷史將會是最好的見證。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