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在《壹週刊》的專欄說:沒有人需要幫助《主場》。他認為,傳媒應該是一盤生意。讀者是否支持《主場》,跟街坊會否光顧街口麵包店,決策過程應該是一樣。《主場》的將來,維繫在《主場》出爐的麵包是否好食。《主場》在市場現實中,找出一條最迎合《主場》的路,重點是持續力。沙膽虹深表認同,不是說得那麼市儈,做傳媒要賺多少錢,而是若然沒有市場的訊息,我們根本不知道讀者需要甚麼資訊,與讀者的距離越走越遠;一旦失去讀者,入不敷支,短期還勉強可以,但長貧難顧,終究非長久之計。當然,當傳媒工作者很多是超有理想的,甚至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覺得做傳媒講求營收就很市儈,彷彿污衊了他們,但試問一個傳媒機構,又怎能不虛懷聽取讀者的意見和需要、不考慮營收、不對市場的變化作出敏銳的應對,以保持競爭力?最近重讀哈佛商學院一篇十二年前的文章,USA TODAY:Pursuing the Network Strategy(A)和(B),重溫Tom Curley在1999年紙媒最高峯時已開始轉營做網上新聞的過程,中間的問題和困難,溫故知新還是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
沙膽虹
twitter賬號:khcheu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