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在商業社會要成功,趨炎附勢是常識吧。不但個別酒莊為了出位會扭盡六壬,即使是一整個產酒區,也會聰明地依附明星效應,爭取更多曝光率建立更高形象。法國Saint-Emilion的衞星產區如是,Costières de Nîmes更是醒目例子。
Costières de Nîmes本來隸屬Languedoc,但因為Rhone Valley現在是明星酒區,於是申請轉會,由1998年開始成為Rhone Valley 一部份。Beaujolais是另一個非常懂得玩商業遊戲的葡萄酒世界英雄。Beaujolais的總產量,比布根地五大產區加起來還要多,而且生產的葡萄酒以Gamay為主要葡萄品種,但卻成功申請成為布根地成員。它們又成功掀起了Beaujolais Nouveau的熱潮,令國際酒粉認識Beaujolais這個產區。我仍記得八十年代的時候,Beaujolais Nouveau上市是香港的酒壇盛事。近年推出熱潮降溫,她們努力打造高品質形象,推廣10個Cru,宣傳Beaujolais葡萄酒不為人知的陳年能力。如果他是問責高官,支持度評分一定比Robert Parker給的分數高很多。
Beaujolais走位的靈活,更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當地的酒莊其實可以命名產品為Beaujolais或Bourgogne,不少布根地酒莊對此存有微言,始終不太承認這位商界英雄。今屆參加的Les Grands Jours de Bourgogne,仍然看不到一個專為Beaujolais而設的試酒會,唯一亮相機會,只在介紹新一代釀酒師的Salon des Jeunes Talents。畢竟Beaujolais的酒風的確跟其他產區分別明顯。Bourgogne AOC是布根地的入門級葡萄酒,葡萄園可以來自區內任何地方,當然也包括Beaujolais。Beaujolais主要以Chardonnay釀做白酒,因此非常容易融合。不過,由2011年份的產品開始,Beaujolais有43條村的白酒不能再稱Bourgogne Blanc,而改稱為Beaujolais Blanc。紅酒方面,亦為Beaujolais特別增加一個新AOC叫Bourgogne Gamay,藉以分辨其他地區以Pinot Noir釀成的紅酒。
另一個新出台的AOC是Coteaux Bourguignons,其實是取代之前一直沿用的Bourgogne Grande Ordinaire,你可能說這樣只會製造更多混亂,事實上,Grande是「特級」,Ordinaire是「普通」,新名稱可以避免矛盾變成笑柄。消費者需要留意的是,這亦是入門級監管,換句話說,當你遇到一瓶標示着Coteaux Bourguignons的葡萄酒,亦代表她可能來自Beaujolais。當然,單靠噱頭賣酒不是長遠之計,Beaujolais亦沒有可能由古羅馬時代一直產酒至今。我暫且不說Beaujolais Nouveau是否明日黃花,因為葡萄酒像時裝,潮流會興替。不過,喝過近年多家酒莊的出品,卻肯定是花了不少苦功,尤其是遇上豐收年,例如2009年,Gamay的表現絕對可以跟Pinot Noir一較高下。Morgon和Moulin-a-Vent這兩個Cru的葡萄酒,更可以帶來無限驚喜。
Profile: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