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激進?怎樣溫和?(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何謂激進?怎樣溫和?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佔中運動前晚選出6.22全民投票的三個候選方案,卻因三方案均含公民提名成份,不含公提的「溫和」方案全部落選,引起爭議。泛民再次陷入互相指責的局面,湯家驊甚至公開表明杯葛6.22投票。個別論者很悲觀,例如《明報》形容「政改情勢滑向深淵」,渴望普選的市民對前景也感迷茫,但我認為,大家毋須氣餒。
首先,有一點要釐清。大家現在都以「激進」和「溫和」來劃分方案和陣營:倡公民提名者稱之為「激進」,棄公民提名的屬於「溫和」。但這完全是根據北京的立場和邏輯來量度的;北京一錘定音要一棍打死公民提名,公民提名因此變成「激進」。其實,這些方案主要區別在於加入公民提名成份抑或集中擴大提委會代表性。公民提名本身,何激之有?
現在,「溫和派」批評前日的投票安排有漏洞,讓「激進派」可動員支持者臨場登記「種票」;投票結果篩走溫和方案,讓6.22全民投票市民失去「真正選擇」。投票操作固然有值得檢討的地方,但畢竟佔中運動只是資源有限、沒有公權力的民間組織,而且觀乎投票結果,三個勝出的方案佔去九成得票,即使沒有臨時動員的票數,也不見得「溫和」方案一定跑出。
事實擺在眼前,最旗幟鮮明主張公民提名的學界方案,在2,508張電子投票中,取得壓倒性的1,124票。陳方安生為首的香港2020昨日批評,前日的投票「非香港全部市民的合理縮影」,不能反映社會各種不同政治取向。這說法沒錯,因為正如戴耀廷說,他們根本沒意圖透過前日的投票反映「社會不同政治取向」,他們從來只想反映有意參加佔中公民抗命的市民的意向;而佔中運動也從來沒預期700萬香港人參與其中(戴耀廷的估算是起碼一萬人,但越多人越好)。
可以想像,這些市民既然支持佔中,當然不會因為北京反對公民提名而放棄公民提名了。北京不是也反對佔中,甚至多次暗示會出動解放軍嗎?你可以說他們是理想主義者,或者他們的策略研判是現階段叫價不妨高一點;無論如何,前晚的結果不應令人意外。
當然,我同意今次若有「溫和」方案跑出,拉闊政治光譜的選擇,局面較理想,因為可吸引更多市民參與6.22全民投票,推高投票率,屆時勝出的方案(如無意外也應是公提方案),就更具認受性和民意授權,討價還價的力量更大。所以,人力前日的行動若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策略性部署」,那就是錯誤的部署。
討論泛民究竟是「沒有不團結的本錢」,抑或「沒有不分裂的可能」根本沒有意義。世上所有反對派絕少是沒有路線之爭的。前日的投票結果顯示,現在已不是「激進派」與「溫和派」爭拗的時候,而是「佔中派」與「溝通派」分道揚鑣的時候。分道揚鑣不等於分裂相爭。前者以公民抗命群眾運動爭取普選,後者跟北京、港府談判溝通討價還價;兩條腿走路,互相影響互補位置。
不要再埋怨投票安排,也不應繼續互相指責誰輸打贏要誰種票玩嘢了。說到底,出現今日的局面,是因為中央及建制派一心以真篩選代替真普選。溫和派以為「務實」地提出沒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可換取北京的接納,結果卻是至今仍未獲得正面回應,甚至備受批評,港人惟有投向佔中。
氣勢如虹的學民思潮昨日亮出「關鍵時刻 背水一戰」的口號。相對於政黨的各種盤算,社會運動中學生從來就被視為最純潔的群體,最沒有利益瓜葛與考慮,因此往往最有感染力。由香港反國教到台灣反服貿,我們都見識過學生的力量,只希望當權者能準確解讀今次投票結果的啟示,不要小覷學生和港人爭取普選的決心。一念天堂。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