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效應 化妝品店10年增15倍 雜貨舖家品店減三成

自由行效應 化妝品店10年增15倍 
雜貨舖家品店減三成

【本報訊】自由行旅客已影響本港民生,據立法會的研究顯示,內地自由行旅客的消費模式徹底改變了本港零售業的生態格局,內地旅客購物首選的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店舖數目,10年間激增了15倍。貴租趕絕了照顧市民日常需要的小店,其中糧油食品和家庭用品店的數目大幅減少了三成。
記者:麥志榮

上水區有約60間藥房,被指減少居民的選擇。何柏佳攝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發表的研究報告,引述旅遊發展局的統計指出,個人遊旅客七至九成的開支用於購物,最愛的商品頭三位分別是化妝品、服裝及食品。內地旅客購物開支佔本港零售業總銷貨額的比例,由2004年的4.5%增加至2013年的22.2%。
報告指出,本港購物區商舖為迎合內地客源而日趨單一化,其中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零售店的數目,由2004年的90間,增至2013年達1,440間,增幅達15倍。同期內,成衣及鞋類店增加了四成,珠寶首飾店亦增加了三成。

導致租金上升七成

報告發現,在2004年至2013年間,舖位供應緊絀導致零售店租金上升了七成。一些照顧本地居民需要的小店須遷往較偏僻而租金較便宜地區。一般糧油食品和家庭用品店減少三成,書報及文具店減少了兩成半。
報告指出,即日來回以購物為主的內地旅客比例已增至佔六成半,但過夜的內地旅客才是真正的豪客,每日平均消費為3,593元,比非過夜內地旅客消費額1,970元多一倍。香港應推出措施吸引過夜內地旅客。
化妝品連鎖集團莎莎表示,港澳分店數目由2008年62間,增至2013年97間,增幅為56%。太子珠寶鐘錶執行董事朱繼陶表示,租金急升是由於國際名牌店要霸位,及珠寶金行鬥開舖造成,現時不少化妝品店、鐘錶店都被迫遷上二樓。租金被抬高,銅鑼灣已有不少吉舖,內地旅客數目又下降,零售業已出現危機。

上水有近60家藥房

油尖旺區議員陳偉強指出,旺角一帶的雲吞麵檔、便利店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藥房,有街坊擔心「遲啲可能髮型屋都冇埋」。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發言人梁金成認為,上水已經有近60家藥房,「係好誇張嘅事」,對本土經濟造成破壞,亦減少居民的選擇。
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李兆波指出,近年連屋邨商場都失守,小店被藥房和金行取代,市民只見切身生活受影響,經濟增長的好處卻屬間接,於是產生不滿情緒,政府不能再放任旅遊購物過度發展,必須做好規劃,減少對民生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