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雜話 - 陶傑

猴子雜話 - 陶傑

中國出品的「西遊記」,講句公道話,當然也不全是劣作(這句話本身,已經很好笑了)。像六十年代的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由六齡童演的孫悟空,五十年代京戲演活美猴王的李萬春,都是民國過來很精妙的舞台角色。
「西遊記」難搬上銀幕和舞台,主要是人物造型難。演孫悟空的,一定要是一個藝術家──要像張大千觀摹猿猴一樣,貼身了解猿猴抓腮搔身、靈目張羅的野趣和天態,將猴氣融入人身,再加一身北派功夫。這樣的孫悟空,就拿得出國際了。
不然索性改用卡通。民國的卡通大師萬古蟾、萬籟鳴兄弟(看這兩個名字,比起今日全國男丁之張曉兵、李大軍之類,就知道什麼時代,才有文化)製作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吸融了中國美術種種優良,由敦煌的飛天壁畫、民間的皮影戲、京劇、水墨,在宮崎駿之前,「孫悟空大鬧天宮」也蜚聲國際,而且以亞洲卡通電影的藝術技巧,萬古蟾兄弟只此一部,我認為,優於西方水粉彩風格甚濃的日本大師宮崎駿。
萬氏兄弟是南京人,民國有「南京畫派」,像傅抱石、錢松喦,皆是其中的極品。這樣的藝術人才,本來應該是國寶。但是天佑日本。中國人喜歡糟塌自己一切美好的事物,萬古蟾兄弟只此一部,因為「文革」遭到中國批鬥,七葷八素之後,從此沒有作品面世。
人家日本的宮崎駿,活到八十歲,還畫出了細水長流般浪漫巨作「風起了」,歌頌他難忘而美好的童年。今日中國和香港的下一代,只知宮崎駿,不識萬古蟾,也很好,因為如此美好的人物和作品,這個民族命中註定,或許無法擁有。
即使萬古蟾苟活到高壽,亦必靈感枯竭。因為日本已經擁有了普世的自由人文精神,所以宮崎駿的卡通:「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全部是個人的創作。中國永遠在西遊、三國、康熙雍正或不斷重複搬上銀幕的金庸著作裏轉來轉去。
對於全球的宮崎駿影迷:希望日本的大師長壽,不要收山,在「風起了」之後,再畫一部,可是,千萬、千萬,日本的卡通界,不要碰什麼「西遊記」,將這部書,留給其鄰國繼續擁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