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拆彈?(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誰可拆彈?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過去政府官員多視出席電台「烽煙」節目為畏途,因為主持不但有備而來,而且得勢不饒人,官員若非理據十足,絕對不易招架。不過,如今的電台「烽煙」節目已遍吹和諧之風,針鋒相對局面再不復見,官員不虞會落荒而逃。
上周六張炳良接受電台訪問,詳述他在高鐵事件中的監管角色、決策理由和回應根據,雖然在節目中沒遭太大質疑,但事後傳媒的追訪和翌日報道卻證明他在電台的解釋不但未能盡釋疑團,反而更引起「死䇛」「死不認錯」等更嚴厲指控。
事件由港鐵開始,蔓延至張局長及其手下,必會擴大至上任問責官員,最終會否也把曾蔭權甚至中央捲入風眼,還得看立法會會否跟進及調查的深入程度。港鐵負責高鐵項目的高層紛紛「跳船」,能否逃避責任是未知之數,但最高管理層必須善後與問責,他們是否有這個決心與能力,最擔心的應該是張炳良和特區政府。
港鐵董事局成立小組「自己人查自己人」,除了給馬時亨一個表現身手、為接任港鐵主席熱身的機會,亦希望藉此減少節外生枝的機會,不讓外人插手調查工作。不過特區政府對此並不認同,決定另委獨立小組調查,可惜所託非人,李焯芬教授原來早有利益衝突,縱使「有心」幫忙亦愛莫能助,如今港鐵與港府兩個小組都出師未捷,如何繼續下去,實在令人費煞思量。
運房局監管港鐵不力,還可歸咎於港鐵有人蓄意隱瞞,但若港鐵能夠證明局方早已知情,則責任會立即全數自動轉至運房局。為了確保張局長不致因此中途墮馬,特區政府必須立即展開「保張行動」,借助友好傳媒解釋張的苦心、辛勞與無辜,兼且說明特區政府目下「無人可用」的困境,希望各方友好及張氏粉絲大力支持。
負責高鐵項目的現任副局長邱誠武,也是上任的副局長,對高鐵項目來龍去脈應瞭如指掌,他將會是事件未來發展的關鍵人物。除了個人問責,究竟還會涉及多少前任及現任高官,端視乎他的理解和報告,若處理不當,變成無限上綱,出現「無人倖免」的結局將大有可能。
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已成為眾矢之的,續約肯定無望,劈炮絕對可能。但興建高鐵的決定非由他所作,當日的負責人今天仍然在港,如果能證明問題早在接任前經已存在,則韋達誠既可保住個人名節,更可與港鐵董事局甚至特區政府談判,取得更體面的下台階。
屋漏兼逢連夜雨,港鐵近來連連行車失誤,市民怨聲載道;加上票價日貴,有關港鐵「霸權」的討論再度活躍;如今再有高鐵「霸王硬上弓」的舊事重提,「舊恨新仇」同時迸發。港鐵也許一直高估市民的支持度和低估高鐵問題的嚴重性,以致「兩罪俱發」時根本應變準備不足。港鐵這次能夠安全度過難關,絕對不表樂觀。
以監察政府為己任的議員,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港鐵、運房局以至兩任特區政府負責人。由港鐵至高鐵,可以追究的議題多不勝數,即使建制派不遽出權力及特權法的尚方寶劍,仍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取分得票機會(又或是把機會雙手拱送他人),除非(一)港鐵或運房局立即有人人頭落地以示問責;(二)港鐵能另覓能人入局接手,讓公眾願意疑中留情給予時間機會收拾殘局;(三)證明問題其實並不嚴重,公眾毋須大驚小怪;否則全力追擊港鐵與特區政府的議員必會大勝而回。
環顧四周,如今最有能力及公信力協助政府大事化小甚至全身而退的高人能人,惟有周松崗爵士一人。他對港鐵及高鐵的認識毋庸置疑,加上他在現屆行政會議的經驗,對這次「拆彈」的心得應不作他人想,況且他應該沒有李焯芬教授的利益衝突顧慮,不會再出現「蝦碌」情況。
港鐵製造的是社會民生問題,高鐵製造的是政治與道德問題,議員不論是就社會民生或道德政治表態,都已足致港鐵與特區政府於死地,保得了張炳良,也保不了港鐵高層,除周松崗爵士之外,今天的特區政府,還能找到甚麼選擇?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