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政改商討日」的投票結果經已公佈,全無意外,事前三個包括公民提名的熱門方案依次取得三甲,成為6月22日全民投票日供全港市民選擇的方案。公眾提名儘管旗開得勝,但真正的政治考驗卻在後頭。首先,6月22日旨在取得民意授權的全民投票日,雖非真正的公投,卻必須取得一定的投票人數,才有認受性和公信力。
如果投票人數與今年元旦的投票結果相若,即只得六萬多人投票,認受性一定備受質疑,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會振振有詞不予理會。就算上升至2012年的民間特首選舉水平,即約22萬人左右,公信力仍然不足。以過去立法會選舉投票支持民主派的人數為據,100萬人投票才是理想和成功的數字,而用2010年五區公投的人數為標準,50萬是基本盤,不能說是全面成功,亦絕對不是失敗。
由於三個出線方案都包含公民提名,分別不大,不少人擔心會影響6月22日的全民投票人數,在宣傳和動員市民參與投票的策略上,不能不花點心思。個人認為,學界平等方案與人民力量方案大同小異,分別在於後者增加了區議員聯署提名,支持公民直接提名的組織大可二取其一,集中宣傳其中一個方案。今次投票結果已充份證明,學界平等方案的吸票能力遠在人民力量方案之上,所以應該捨棄後者。
要爭取最大民主光譜支持全民投票,造成應有的政治效果,所有支持溫和和保守民主方案的組織應該聯合起來,全力推銷三軌方案,因為後者既是所有在立法會有投票權(普羅政治學苑例外)的泛民政黨的共識,有政治責任支持,更因為包括了迎合建制派的提委會委員提名,以及有利大黨的政黨提名,應該有利鼓動更多希望2017年達成普選願望的市民投票。
老實說,在支持民主和佔中行動的陣營以至普羅市民裏,其實只有兩種選擇,就是堅持沒有篩選拒絕妥協的理想派,以及面對現實、願意妥協、接受有限度篩選但低門檻的務實派。6月22日公民投票讓兩派一較高下,才是真正照顧政治現實和符合民主原則的選擇。
根據佔中三子的構思,6月22日電子公投有了結果後,即使絕大多數人支持公民提名,還未到佔中行動的時機。政府還有一個機會,就是在第二輪政府諮詢階段,提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和普及而平等原則的方案,如果獲得公眾接納,根本就毋須佔中,否則就將政府方案與公眾投票日選出方案再「公投」一次,而第二次「公投」要取得最大政治效能,實非五區變相公投不可。分出勝負後,一旦政府的方案落敗卻拒絕民間「公投」的結果,港人再無選擇,惟有佔中。
因此,民主運動依然長路漫漫,關頭重重。同志仍須努力,千萬不要鬆懈。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