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策略】
法國人與日本人都提倡慢食,不僅是生活態度,還是健康飲食的策略。原來身體在進食後至少20分鐘,才會分泌出一種叫瘦素的物質,告知大腦「吃飽」的訊息,從而抑制食慾。如每一啖飯都多咀嚼、以輕鬆心情慢慢進食,有助血液流入腸胃,幫助消化,減少胃痛、腹瀉等不適。
潘仕寶表示,不少人「為食而食」,並非因肚餓而進食,「聞到魚蛋味、見到人哋食雪糕,就好想食,但自己未必係好肚餓」。部份人因工作壓力或情緒問題不開心或抑鬱,要「化悲憤為食量」;也有人因覺得太悶而進食,甚至一邊睇電視,一邊吃薯片等零食,導致越食越多,停不了口。
要踢走「為食心魔」,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做運動如跑步、深呼吸練習,可取代狂食減壓。如在家太悶,可選擇做家務、「煲電話粥」或看書,代替無聊吃零食,也可以一邊睇電視,一邊做運動如跑步機、原地踏步等,分散注意力,減少吃零食。
使用細小碟子盛載食物,可讓食物份量看似較多,減少狂食。外出進食時,吃完枱上所有食物,至少等五分鐘才再點菜,可避免「眼闊肚窄」和浪費食物。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