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ng in Good Faith(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Acting in Good Faith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五月五日,立法會召開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上,不知道是傳媒連日來的報道已經令高鐵問題「紙包不住火」,還是港鐵高層及特區政府多位高官真情流露,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等人多番就高鐵延誤作出道歉。但道歉是否就代表問題已經解決?
高鐵延誤,若非日前一場「二百年一遇」黑雨,不會有人留意到問題很早以前已經開始。原來延誤問題於2010年時已被運房局確認,及後惡化,至2013年時已經可以肯定2015年無法通車。
數年間,到底運房局有否全面掌握高鐵進度?港鐵有否如實向政府報告進度?政府得悉延誤後有否向公眾交代?有沒有港鐵高層及主要官員需要為事件負責?得悉延誤後,有甚麼方案可以令工程不再延誤或者進一步超支?這些疑問,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答。
香港人總愛把一句說話掛在口邊:「時間就是金錢」。高鐵延誤、超支,花的每一分鐘、每一毫子都是公帑,如果道歉可以解決問題,為甚麼還需要特區政府和運房局的存在?反正找個臉皮夠厚的人不停道歉就可以,張炳良有需要繼續做局長嗎?
自去月底爆出高鐵延誤、不能如期通車後,張炳良不停以驚訝、意外去掩飾問題的嚴重性。當傳媒進一步指出運房局早已得悉高鐵延誤,他就換一套「疑中留情」、「包容雙方立場」的說法,來打倒昨日那個「驚訝的張炳良」。
「疑中留情」一出,建制派就開始擺出「小罵大幫忙」的姿態,認為運房局和港鐵應該要多加解釋,因為建制派都「聞得出燶味」。這裏帶出的就是除延誤、超支,即時間、金錢外,最重要的問題──誠信及能力。
按照運房局的說法,港鐵於去年11月致電張炳良,不同意張於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上,報告2015年無法通車的評估;運房局不同意有關建議,亦有向港鐵方提出質疑,只是港鐵方提出不同方案,表示尚有可能追回落後的進度。於是局方就左手繼續質疑,右手就向立法會報告「高鐵的主要工程應可於2015年內完成」,全然無視公眾的利益和知情權。
語言偽術下,張炳良堅稱自己沒有「講大話」,可惜到了這個地步,acting in good faith,真誠地向香港人交代;或者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港鐵講的是不是事實,原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困難到上立法會時都要繼續「扯貓尾」。
超支34億,對於特區政府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大數目,不過對於一個只願意與港鐵高層真誠對談,不願意向市民如實交代的政府,誰敢保證高鐵工程不會進一步延誤和超支?不論局方還是港鐵,沒有人敢擔保,也沒有人有具體方案可以確保。既然如此,倒不如馬上暫停工程,最少可以挽回香港人對政府的丁點信任,知道這個政府有在做瞞騙以外的事情。

范克
自由撰稿人